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统计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首先说政治吧,这是我从小就搞不太定的一科,虽然它在很多人眼里很简单,需要我花费时间去攻破。从拿到考试大纲的那天起我就给自己定了计划,因为政治大题谁都可以答个差不多,在我的思维里唯一能拉开差距的是选择题。所以我每天中午会花时间去看会政治。算作是笨鸟先飞吧。9月到10月初学习了一段时间,从整体的知识构架和重难点突破都学习了一遍,并把考纲过了一遍,即使没有什么印象也要去看,无论是看什么都要看两遍以上,否则没有什么效果,大概在11月份到12月份初的时候应该还是在精做习题,细看大纲。这样两遍下来一定要让自己有很大收获,不能把很多知识点记住吧,但是至少记住所以科目的梗概吧。这个过程每天要花费的时间仍然不是很多,中午的两个小时就可以了(而我每次都会超过两个小时,是自己的原因。对政治不敏感。)12月份中旬到下旬应该是重点记忆政治的时候了,大量的背诵是必须的,有时候会背到自己想吐,后来看论坛里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所以还好了,自己不努力,就会被别人落下。这也是一个逐步被淘汰的过程吧,所以每一步都要走好,更要很好的坚持下去。
考研数学方面:
在大学期间,我的数学成绩相当理想,同时我对这个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早在大三下学期,我就启动了数学复习计划。我首选阅读教材,不过并未完成所有课后练习题,因为数量庞大,我觉得有些繁琐。我倾向于深入理解每一个定理和定义,习惯于看完一章节课本后,配合完成一章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因此,在暑假来临之前,我已经几乎完成了整本书的复习。暑假期间,我专注于《基础过关660题》和《线性代数辅导讲义》的训练。开学后,我尝试了几套历年真题,并能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完成,这让我感到挺满意的。于是,我减少了数学的复习频率,偶尔做一些真题的部分题目。到了十月份的国庆假期后,我开始挑战颇具名气的400题。遇到难题时,我会花费将近三个小时去解答,虽然过程中有些挣扎,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而对于较为简单的题目,我通常花两个小时草草地解答后便结束了。第一次做400题时我没有全力以赴,等到题库耗尽后,我又重新做了一遍,这次我投入了更多的专注力。
考研英语方面:
关键在于词汇和真题,如果条件允许,模拟题也可适当涉及。(1)对于词汇,我起初的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单词都不认识。初次记忆时确实感到吃力,因此前两次复习时,我会边写边记,一次英语一次汉语,强调刻意记忆。接着,每天我学习两个单元的新词,并重温前一天的两个单元,直到考试。每当遇到记不住的单词,我会在页面下方标注,10月份时着重回顾这些模糊的词汇。(2)真题的操练至关重要,需要反复研磨直至熟练掌握。尤其关注阅读部分。我的步骤是,先完成题目,然后在笔记本上翻译全文,对比答案纠正错误,再逐段默写并改正,最后深入理解答案解析,找出解题规律。这种方法虽然耗时,却能同步提升翻译、写作、语感及复杂句子理解等能力,无需额外练习其它题型。若你缺乏耐心或基础较好,可选择多次少量地刷真题。在时间安排上,6月前完成黄皮书的第一轮,接着做96年到07年的旧题,之后重做近几年的试卷,预留两套在考前最后一周使用。我倾向于在两小时内完成一套真题,然后再细致检查每个题目。务必控制好时间。(3)至于作文,从10月起开始背诵精选范文,每日大、小作文各一篇,不断重复,到了12月可以尝试动手写几篇以检验效果和速度。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完全依赖模板,要有自己的创新。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在课程中,主要分为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两大部分。描述性统计主要关注如何用图表和数字来描绘数据的特性,如平均数、中位数、模式、方差等;推断性统计则涉及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包括假设检验、置信区间估计等内容。
在学习统计学时,理解概念是基础。例如,要深入理解概率分布,如正态分布、t分布、卡方分布等,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抽样分布理论,尤其是中心极限定理,这是进行假设检验的基础。对计算部分,比如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不仅要会做题,还要理解背后的逻辑和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至关重要。利用R或SPSS这样的统计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凭模拟实验,直观地看到不同参数设置下的结果变化,这对理解统计概念非常有帮助。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考察的重点。多做一些案例分析,将统计知识应用于经济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问题中,不仅能提升分析能力,也有助于你在考试中写出有深度的答案。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同样关键。凭做历年的真题和模拟题来检查自有的学习进度,找出不足并及时补救。参与讨论小组或者找一位学习伙伴,共同探讨难题,互相督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