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力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科目,我感到挺遗憾的,主要是在战术上出了偏差,最终只得了个64分。在准备阶段,我做了几套模拟试题,察觉到多数选择题全选正确的选项通常只有三个或四个左右。然而,到了正式考试时,我却选了七个或八个,缺乏信心的我在考场上下意识地改动了答案,结果却是原本都做对了的题目被我改错了,真是后悔莫及。简答题部分,关键是要熟记那些预测题目的专家出的题目,但不要盲目依赖某一个,要广泛涉猎。我大致浏览了一遍大纲,精读了一次1000题,然后关注了一些预测题。复习得并不深入,原本以为只能拿到50分,最后的成绩还算超过了预期,所以也还挺满意的。
至于简答题,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展开论述,用条理清晰的方式回答。我记得考试时我都写到手酸了,瞥见周围有人只写了寥寥几行就停笔休息了。千万不要效仿他们,你无法确定短短两行就能命中标准答案,那样老师即使想给你手下留情也没理由了。这一点,千万要记住。还有,书写务必整洁清晰。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三月起便浏览了课本,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然后直到五月才重新开始深入学习,这次选择了数学全书。起初,我以为基于大学期间扎实的数学基础,全书应当不成问题。然而,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它比我预想的更具挑战性,往往需要花费两三天才能消化一个章节。最初,我会尝试不看答案独立解题,但时常遇到困难或错误,这让我备受挫折,甚至有时会直接查看答案。后来我改正了这个习惯,并在六月底左右完整地做了一遍,但我仍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接着,我想试试分级习题集,却发现难度更高,没过多久我就转向了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我发现,《复习指南》在完成全书后再读,变得容易许多,其中充满了技巧,某些解题策略与李永乐的方法不同,我个人更倾向于李永乐。我把《复习指南》当作一种补充材料。到了七月下旬,我又重读了一遍全书,这次我对知识有了系统性的理解,明白了每个问题的核心所在。在第二次通读全书的同时,我也完成了660题,尽管大部分是选择和填空,但有些题目的运算量堪比大题,非常有价值。刚开始我错误颇多,而且越往后做,越发现很多知识点会被反复考察。到了八月底,我完成了第一轮660题。九月开学,我没有去上课,而是开始了第三次全书复习和第二次660题练习,随后开始做历年真题,按时间顺序进行,保留最后两年的题用于模拟测试。做题时不应过分关注分数,关键是掌握知识点。到了十月中期,我已经完成了十多个真题套卷。那时,我购买了市场上流行的模拟题,包括张宇、汤家凤和李永乐的。到十一月中旬,我开始第二轮真题训练,并着手整理错题本,对同类错题进行分类。进入十二月,我开始做张宇的八套卷,同时也买了四套卷和合工大的,不过后者难度过高,每次动笔都觉得无从下手,最终放弃了,我主要集中精力于李永乐的6+3和真题错题。在最后的两天里,我用剩下的两年真题进行了最后的实战演练。总的来说,重要的不是书的数量,而是质量。
考研英语方面:
我上学,英语是最喜欢的一门课。一直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看大多数人,会有一本好厚好厚的单词书,按斤称都能卖不少大洋的那种。我不知道那么厚,背个78遍,能记住多少,因为我没干过。我看过一本讲阅读理解的书,每篇阅读理解下面的生词都只有一个意思,而且这个意思就是真题里常考的意思,我觉得给我省下很多时间不说,脑细胞也省了不少。所以,你选择什么书,适合不适合自己,也决定自己战斗力。考研也需要用心投入,这样你也会觉得付出不累,很开心。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力学A是物理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等基本原理。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习理论力学A的第一步。对初学者,建议先从经典教材入手,如《理论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编),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理论力学的基础知识。
深入学习理论力学A,需重视对动力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这包括质点动力学、刚体动力学和振动理论等内容。质点动力学主要是解决单一质点或有限数量质点的运动问题,刚体动力学则更复杂,涉及到转动惯量、转动动能等概念,振动理论则需理解简谐振动、非线性振动等概念。
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图解法、解析法和积分变换等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顿原理是理论力学中的高级工具,它们简化复杂的动力学问题,但理解和应用需一定的数学功底。
实践操作也是提升理论力学理解的关键。凭做题和实验,更好地理解理论,并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计算。中山大学图书馆和网络上有很多优质的习题集和模拟试题,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练习资源。
对复习阶段,我推荐定期回顾和总结,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如动力学问题的类型、常用公式等,这样能帮助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快速定位解决方案。
我认为团队学习也很重要。与同学讨论难题,互相讲解,既能巩固自有的理解,也能从他人的思考中获得新的启示。中山大学的学习氛围浓厚,常常组织学习小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