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企业管理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前面说到英语是靠积累的,而政治不同于英语,它是靠背的。一般来说,进入9月份后,我们才开始复习政治。政治分为5大块,哲学、毛中特、近代史、思修和行策。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复习的重点。哲学部分中的各种原理及方法论基本是高中学习过的,大题部分也是有特定套路的,所以哲学部分拿分相对容易;近代史部分最重要的是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原因、意义等内容;形势与政策与事实联系较为密切。政治复习推荐大家用肖秀荣出的资料,这是大部分同学都会用的,因为它的知识点很详细,真题解析也较为具体。真题要做,但是真题的答题不一定要像考试那样完整地答下来,可以简要写主要的知识点。最后,一定要做肖秀荣押题卷,因为它押中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就算不是原题,所用材料也有相似之处。
考研数学方面:
我对数学的复习投入最多,源于从小就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复习过程中,我逐渐感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像是在受苦,而解数学题则成为一种乐趣。如果时间允许,我推荐首先阅读教材。我尝试过粗略浏览,但发现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于是转向使用复习全书,并在遇到困惑时回头查阅教材。初次研读进度较慢,每天仅能完成十几页。我还购买了660题,尽管只是选择和填空,但我发现解答起来相当吃力,这让我备受挫败,最终选择了放弃。第二次复习后,我意识到选择填空的重要性,于是再次拿起这本书,然而仍然进展困难。我只能借助答案,记录下我不熟悉的方法。很多题目都有相似之处,一旦掌握了方法,难度就降低了。接着,我挑战了400题,难度颇高。起初做模拟题,我首选400题,但它依然让我受挫。于是,我转向真实的试题,发现它们不仅简单,还有规律可循。通过不断做真题,整理错误,找出知识盲区,然后回到复习全书寻找答案。这样,400题对我来说也不再那么艰难了。最终,我在数学上的成绩还算满意。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的强敌,因为我没有学习英语的天赋,可以说对英语并不敏感。我从4月份左右就开始准备英语,因为我觉得英语对于我来说是个持久战。大概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6月份),侧重点是背单词,这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它贯穿了我们考研的始终。单词书用一本就可以,我用的是红宝书,那本厚的大概背写了3遍,之后一直用的是那本薄薄的小本,一直背,每天都在背单词。刚开始可能比较慢,大概保证一天两个小时的单词背诵,这时可以结合着96年之前的真题练手,注意一定要重视真题,珍惜真题,也可以偶尔做作黄皮书的阅读多少篇,对错不要太在意,多积累单词。每天保证至少两篇的阅读理解。第二阶段(6—10月份),这一阶段单词差不多记完了,所以要侧重阅读理解,但是单词还是每天都要背,需要40分钟左右。最好保证每天下午做一套真题,一定要认真分析真题,每一个单词都不可落了,还有里面的长短句都要搞懂,如果有精力,背诵几篇经典的真题阅读就更好了。其实这一阶段已经在提升你的翻译能力了。第三阶段(11——12月份):每天大概20分钟熟悉一下单词,每个星期做一两套真题就可以了,要把握时间。到最后时间紧张,每天可以只写一两篇阅读就可以了。另外练习一下完型、翻译、新题型,还有自己把热点话题练习一下写作,可以找同学互改一下,也可以背诵几篇范文,然后形成一篇自己的模板作文会更好。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管理学,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涵盖了组织行为、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理解并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如决策理论、激励理论等,是基础。我建议多阅读经典的管理学书籍,比如《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等,它们能帮助你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要关注实际案例,将理论与现实结合,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定期进行案例讨论和模拟决策训练,也能加深对管理理论的理解。
管理统计学则更偏重于数据分析和解读。你需熟悉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内容,并熟练使用SPSS等统计软件。教材如《管理统计学》(威廉·戈塞尔)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做题是提高的关键,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这需大量练习。理解和应用统计模型,如线性回归,能帮助你在实际研究中进行有效的数据解析。
学习这两门课,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管理学不仅仅是概念,更要学会用这些理论去解释和解决问题。统计学也并非只是计算,是凭数据洞察事物的本质。我推荐大家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如参加商业竞赛,或者找一些实际的管理项目进行研究,这样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提升实战能力。
在复习阶段,我坚持每天定时定量的学习,确保每个知识点都得到了充分的消化。我也利用网络资源,比如在线课程、学术论文等,不断拓宽视野,跟上学科的最新发展。定期自我检测,凭模拟试题来检查自有的学习效果,这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