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首场考试是政治,它对后续科目的心态产生直接影响。备考期间,我主要依赖肖秀荣的资料,包括“精讲精练”、“1000题”、“历年真题知识点图表解析”、“时政”以及“四套模拟卷”。我先阅读“精讲精练”,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部分的顺序,我选择了先从近代史和思修入手,因为它们相对简单,能快速浏览,不像马原那么费神。接着是毛概,最后才挑战难度较大的马原,这部分我选择了听老师的讲解。首先全面阅读书籍并标注重要点,每完成一个章节的内容,就做相应的“1000题”来检验理解。第二轮复习时,我会结合“知识点图表解析”进行,将要点标注于书中或空白处,这样大大减少了需要回顾的篇幅。“精讲精练”在第二次通读后便较少使用,转而频繁查阅精简的知识表解。接下来,我做了历年的选择题,以了解其出题模式。最后阶段,我专注于背诵“四套卷”的主观题部分。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是得分的关键,至关重要。我认为,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在于词汇量,必须确保大多数考研词汇都能理解其汉语含义,这样才能谈论阅读效率和策略。对于少量超出大纲的词汇,不必过于纠结,以免浪费过多时间。阅读中常遇到的难题包括速度慢、复杂句子难以解析以及选项判断困难。我个人的看法是,短期内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分析速度和增强选项辨别力来改进,但解决复杂的句子结构涉及语法规则、句式结构等深层次知识,这不是短时间内所能突破的,所以我建议将这部分努力放在次要位置。对于写作训练,务必务实,仅看懂或思考是不够的,必须动手写,通过实践了解自身水平,并严格控制时间。最初可能题目都看不懂,但逐渐会摸清作文的脉络,最后能形成一套适应个人风格的通用句型模板。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找到英语水平高的同学或教师帮助修改,唯有不断修正,才能明确自身的不足并取得进步。
考研专业课方面:
“文博综合”是一门涵盖了历史、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这就要求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深入的专业理解。对历史部分,要注重年代线的梳理,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以及历史影响的分析。考古学则需了解各种考古方法和技术,理解遗址和遗物的价值,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动态。博物馆学的学习则更偏重实践,包括藏品管理、展览策划、公众教育等方面,需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理解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使命。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构建知识框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会先将每个领域的主要知识点列出,凭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目,逐步填充细节,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笔记和思维导图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它们能帮助你清晰地看到知识的结构和联系。
历年真题的练习不容忽视。凭做题,你了解考试的出题风格和难度,找出自有的弱点并进行针对性复习。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进行练习,提高答题速度和应试能力。
再者,阅读和研究最新的学术论文也是提升理解和深度的重要途径。这不仅能你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还能训练你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对解答论述题特别有帮助。
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也不能忽略。可能的话,尝试去博物馆实习或者参与一些相关项目,这样你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也能为面试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