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选择在考试大纲发布后着手准备政治科目,个人认为这个时间点相当合适,提前太多并不实际,因为政治学习需持续温故知新,否则初期记忆的内容可能会淡化,这样一来,过早开始反而会增加时间成本。然而,推迟到11月才开始也不适宜,那时各科的压力都会增大,时间安排会显得过于紧凑。我的方法是首先通读一次精讲精练,不做习题,接着第二次阅读时每两章结合做对应的1000题,到了第三次复习,我会将精讲精练与风中劲草相结合,并专注于做1000题中已标注的部分。
考研数学方面:
在数学方面,首先确保逐题细致地回顾课本并完成所有习题。其次,建立一个错题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你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会不断重演,经常查阅有助于改正。然后,深度剖析历年真题,如果它们仍需你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那么就把真题当作模拟考试来对待,同样要深入理解并分析。如果你觉得真题过于简单,可以尝试一些模拟题,以挑战自我(但记住,选择难度适宜的题目,不宜过难或过易,以免影响你的数学水平提高)。从11月直至考试前一天,你应该重温一次错题集,并每周进行两次模拟测试。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面临的重大挑战,自决定考研以来,我对它的复习始终如一,未曾间歇。我觉得英语的核心在于词汇、阅读和写作。积累词汇是个持久的过程,每日早晚必不可少,我使用了一本小巧的《十天攻克考研词汇》,大小与四级词汇书相仿,它是依据记忆曲线设计的,我个人觉得还挺实用。对于复习材料,我只信赖真题,深入剖析,反复推敲,因为真题中蕴含着出题规律。总计下来,我用过了三套真题集,先是逐字逐句地翻译了一遍,接着又进行了快速阅读,这些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穿插在不同的时间段。英语阅读初期,我坚持每天一篇,全文翻译确实耗时颇多。有时错误连连,难免感到单调乏味,但记住,这只是练习,不必过于介怀,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关键是要了解自己为何出错。通常我会把英语复习的时间安排在上午,看完政治后就开始背单词,接着做阅读理解。
考研专业课方面: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运行规律的科学,核心概念包括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在复习时,要深入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对IS-LM模型、AD-AS模型的理解至关重要,它们能帮助你分析经济周期和经济稳定问题。开放经济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也是考察的重点,要熟练掌握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比如消费者如何选,企业如何决策。供求理论是最基础的部分,它解释了价格如何由市场供需决定。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效用论,特别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应用,需深入理解。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理解成本曲线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市场竞争模式,如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也要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各种市场的特点和厂商行为。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应用”是最好的策略。理论知识一定要吃透,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凭做题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尤其是案例分析题,能有效提升分析能力。定期回顾和总结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巩固记忆并形成知识网络。
对宏、微观经济学,我还建议大家阅读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或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这些书籍不仅能提供深入的理论解析,还有大量的例题和实践应用,非常适合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