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也是从7月份开始的,每天用差不多一个半小时,有同学可能不看重政治这块,但是提早复习后面留给专业课的时间才会越多。我用了蒋中挺的复习全书,在这里我想推荐肖秀荣的政治书,毕竟肖大大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将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题抄到本上,到最后可以根据本上的错题来查看哪块的知识没掌握。在冲刺阶段我买了肖八、肖四、蒋五以及小黄书,肖四是一定要背熟的。11月份乃至12月份政治背诵的时间会占很多。
考研数学方面:
去年3月份开始买了几本经典教材:同济大学的高数,清华居余马的线代,浙大的概率统计以及配套的课后题辅导册。复习方法是按章节看,边看边抄概念、公式,并且准备个本子做课后题,不懂的或不会的就摘到笔记本(抄概念的本子)上,当然做题的本子和笔记本分开。这一阶段大概花费了2个半月左右。接着就开始做《660题》,其实没有做完,只做了选择的全部和填空的一半左右吧。先提醒一下哈,做这一部分比较折磨人,因为错误率会非常的高,但要经受得住考验,毕竟这才刚刚开始。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忘掉了,但是浏览之前做过的笔记就会很快拾起。6月初到月底我停下了考研复习,准备学校的期末考试。之后7月初回家买了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并且每天花至少4个小时,注意一些概念的表述和灵活运用,大约20多天过完了一遍——注意要认真浏览和做题,有感想可以在旁边标注。8月15号从家里回到学校,这个时候大概到了第二遍的高数部分还未结束吧,不过这一次过线代时就着重现代讲义上的内容了。大家可以从看课本时总结的规律性的东西标注在线代讲义的相应位置的空白处,这样以后看会更加方便。其实这个时候有了之前看课本做课后题的基础,看全书并不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但知识点多,全书必须全程看,之后的看书过程可能就更顺畅,只是着重记忆一些薄弱环节,全书上的题也可只做自己标注的部分(错题或不会的地方)。10月1号国庆几天我开始做2002年以来的数学真题,这个时候老师讲的那些体系方法开始发挥作用了,做真题没有下过110分,一般早上做题下午对答案的样子。11月初我开始做400题,一天一套,上午做,下午对答案,这个过程更能发现薄弱环节。10天搞定,之前的做真题卷子就已经有了基础,所以这个过程会非常快,有明确思路的题目可以只看答题思路,大题争取自己动手算,这个时候(在之前的课本、全书、660题、400题的基础上)做题速度已经相当快了,当然准确是第一位的。花上20天再整理一下《660》上的错题,大概有十几页的A4纸吧,中间划竖线的那种。这个过程依旧比较麻烦,还是整理思路和知识点的重复记忆,到最后就看这些错题就好了。最后两天做了最近几年真题,那叫个简单呀,大概能到145以上了。但这还不是最终成绩,所以依旧要淡定。到了考场就会发现,考场上做题和平时完全是两个概念,那种状态会很不一样,速度会大大降低,所以平时的做题速度一定要提上去,说白了就是知识一定要掌握很牢。
考研英语方面:
各位学弟学妹们一定要牢记,一定要多多研究真题!!!我当时就错在真题做的次数太少,只做了不到2遍,且后期几乎没怎么研究真题,于是就酿成了现在的悲剧。一研友真题研究了6遍以上,报的帝都考了80+,所以朋友们一定要引以为戒!!!资料推荐:《考研单词.乱序版》《刘一男考研单词120讲》丁晓钟《英美外刊超精解》丁晓钟《考研英语真题超精解上.下》《王江涛.考研作文》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至关重要。材料科学的基础涵盖广泛,包括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固态反应等。每个主题都有其核心概念,如晶体的晶格类型、面心立方结构的原子配位数,或者是相图中的稳定区和共析转变等。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和记忆,因它们是后续复杂问题分析的基石。
掌握计算技巧。例如,对相图的理解需能够解析并预测不同温度和成分下的相平衡,这往往涉及到复杂的计算。扩散系数的计算、扩散过程的理解也需一定的数学功底。提升数学技能,尤其是微积分和统计学,对解决这类问题大有裨益。
再者,实验知识也不能忽视。虽然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实验知识也是重要的考核点,比如材料的制备方法、表征技术(如XRD、SEM、TEM)的应用,以及实验数据的解读和分析。熟悉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能有效提高你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持续实践和复习。我建议定期做模拟题,凭解题来检验自有的理解程度,并找出知识盲点。尝试解释实际材料问题,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这样不仅能加深理解,也能提高应试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利用各种资源,如教材、讲义、网络教程,甚至参加讨论组或找导师答疑,全方位地吸收知识。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可能不同,关键是找到最适合那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