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阅读速度相当缓慢,往往需要逐字逐句地研读。因此,这段时间我每日投入政治学习的时间大约是三小时,早晨专注两小时,晚间再抽出一小时。我会阅读《红宝书》中的15到20页,并在完成每一章节后,紧接着做相应的1000题练习。对于做错的问题,我必定会回溯到原文,找出其理论支撑,并使用不同色彩的笔标注。这个过程中,强烈建议用手写的方式记录,避免直接在书上书写,因为这本书你还需重复翻阅,可能要做两次或更多次。
考研数学方面:
完成课本学习后,我会重温笔记,默默地描绘出每章节的知识架构,确保每个数学知识点都了然于胸。切记,扎实的数学基础至关重要。在初次复习数学时,我选择研读课本并解决课后习题。近年来,数学的难度有所上升,并非因为考试范围大幅拓宽,而是计算量增大,对数学思维的要求更上一层楼,比如增加了分类讨论等技巧。尽管许多课后练习的形式并不直接对应考试题目,但它们对理解并巩固基础概念极其有益。对于不定积分的部分,高等数学课本后面的习题涵盖了几乎所有常见的解题策略,初做可能会感到困难。然而,如果深入钻研这些习题,再次尝试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进步显著。同时,对于原函数的记忆,不必局限于那些常见而简单的公式。相比之下,其他内容在高等数学中的占比较小,所以我使用了本科教材,具体的书籍推荐就不再赘述。我购买的《核心笔记》当时只有复印件,尽管出版年代较早,但其难度与当前考试相匹配,对关键考点的覆盖也相当不错,适合作为第二轮复习的资料。
考研英语方面:
我英语基础较差,目前还没通过六级考试。早在大三上学期我就开始背单词了,起初是用一本厚厚的绿皮词汇书。但到了大三下学期,我转向了朱伟的《恋恋有词》,这本书相对薄一些,据我估算,一年间我至少翻阅了十几次。十一月时,当我感到焦虑不安,手里拿着这本书,心中便有了安慰,仿佛它证明了我这一年的确在努力学习,这种心理效应不容忽视。
对于处理长难句和阅读理解,我参考了张剑和何凯文的资料。最初,我以张剑的97-06年真题作为练习,坚持每天都抽出一段时间来背诵,虽然有时无法完全记住,但我尽力而为,这样的方法确实让我感觉英语水平有所提高。
至于作文,我在考研帮中挑选了一些我认为精彩的句子,形成了自己的模板。由于深知英语是我的弱项,我在考试前专门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训练英语书写,既为了争取分数,也为了减轻考场上的紧张感。考试时,我先打草稿,然后再工整地抄写在试卷上,我想这部分整洁的卷面可能给我加了不少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金融学综合的复习,我将其分为三大块: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理论。微观经济学主要涉及消费者行为、市场结构、企业理论等内容,理解并掌握供求模型、效用理论、成本利润分析等基本概念至关重要。宏观经济学则涵盖了经济增长、货币银行、国际经济关系等领域,GDP核算、IS-LM模型、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我特别关注的部分。
对金融理论,我主要聚焦于金融市场与机构、投资学基础、公司金融等方面。理解金融市场如何运作,熟悉债券和股票的基本特性,掌握CAPM模型、MM定理等核心理论,深入理解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这些都是备考的关键。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记忆并重。对经济学原理,我习惯先凭教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凭做题来巩固记忆。对复杂的公式或模型,我会尝试自己画图解释,以加深印象。我利用网络资源,如Coursera、edX等平台上的课程,辅助理解难懂的概念。
我强调实践应用。金融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我会定期阅读财经新闻,尝试用学到的知识去解读市场动态,这既锻炼了我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也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的练习不能忽视。凭反复练习,熟悉考试题型,提高答题速度,也能检验自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我建议大家在每次做完一套题后,都要认真分析错误,找出知识盲点,及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