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一战政治从10月份开始看的,还看了一遍红宝书,买了陈先奎的2000题,每天花在政治上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11月底才做完,复习了第二遍,依然觉得很模糊,好多都记不住,开始后悔不应该做这本书的。到了12月开始心慌了,觉得看着真题选择题都靠蒙,大题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买了任汝芬的《考点识记》开始狂背,貌似也没用上。二战时从11月中旬开始看的政治了,2000题是扔掉了,认认真真的看红宝书,买了一本配套选择题来练,世纪高教版的1000题,题目没有那么多,看一章红宝书做一章。可能是因为看过一遍的原因,这一遍很快。到12月买了肖四肖八,只做了选择题,题目很简单正确率也很高,考试前最后两个星期,我就把红宝书翻出来重新有选择性的看,还看了上课时候做的笔记,让自己脑子里有一个框架,每看完一章,就划个框架总结图,特别是近代史部分,重点时间事件一定要连续地把握好,挑了一些固定的套话背,红宝书复习了一个星期,最后一个星期我就开始重点攻哲学题,因为大题拉差距就在哲学题。我把老师给总结的哲学部分框架自己按照红宝书上哲学原理细化了一下,自己画一张知识结构图,每个原理,方法论意义都包括进去,但原理一定要先理解。找了近三年的政治真题上的哲学题,每个题先答看上去最明显的东西,然后按照框架图一个个的套,感觉有的就写上去,先写原理,再写方法论。这样哲学题所包含的每个原理都答上去了,无懈可击呀 。进考场前我把最后五套卷上做错的选择题看了看,考试的时候正好碰上个我做错过的。
考研数学方面:
在数学的世界中,各个路径都能引领你抵达目标,而坚实的根基尤为重要。大约在暑假前,我已经通读了一遍教材,侧重于解决范例题目和部分课后习题。进入九月,我开始专注于历年试题,每天交替进行一套真题与错误修正。这样的节奏持续到十月中旬,完成了第二轮全书的复习。接下来的两个月,我如饥似渴地做模拟题,同时也重新浏览了一遍全书。在解题时,我会随身携带全书、错题集(我的错题集主要记录的是解题策略,例如关于常数C的一些易忽视点)以及教材(如果重量过大,我会在回到宿舍后再查阅,特别是线性代数中一些定理的证明,虽然考试不涉及,但有助于深入理解)。对于每道题,我都尝试找出其变式,并将同类问题整理在同一页面,从中提炼出共通的解题模式。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复习没太有经验可谈,因为我觉得复习不属于中规中矩的那种。但是最基本的还是要说说--阅读理解。阅读一定要研究,而且要多研究。多研究出题的角度和陷阱。我刚开始做阅读,可能受其他英语考试的影响,拼速度,5、6分钟做完一篇,有一段时间迷恋于什么“这样的是解,那样的不是解;这样的选,那样的不选”,是自己比较迷茫的时候。而后来考前4篇稳定在3个以内。总结错题也好,通篇研究文章也好,都可以,重点是要相信自己能克服英语。请记住:骄兵必败。
考研专业课方面:
这个科目涵盖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四大块。这四部分都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解和掌握它们至关重要。
对数据结构,理解各种结构(如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的特性和操作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选合适的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编程实现这些数据结构,例如排序和查找算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
计算机网络主要关注TCP/IP五层模型,理解每一层的功能以及各层之间的交互,比如HTTP、TCP、UDP协议的工作机制。网络的安全性、性能优化等内容也需了解。
操作系统的学习,要着重理解进程和线程的概念,内存管理,磁盘I/O,文件系统等。尤其是同步和互斥问题,调度算法,这些都是常考点。
计算机组成原理则需你理解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包括CPU的结构,指令集,存储器层次结构,输入输出系统等。理解并能计算简单的计算机设计问题是必要的。
我的学习方法主要是“理解-记忆-应用”。先凭阅读教材或网上资源理解概念,做笔记进行巩固,凭编程练习或者解题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对难点,我会多次复习,甚至绘制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也非常重要,它们你熟悉考试的风格和难度,找到自有的薄弱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积极参与在线论坛的讨论,向老师和同学教,这样不仅能够获取更多的视角,也能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好的作息和心态,定期休息和运动,对保持高效学习状态也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