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起步较迟,直到十月份才开始复习政治。回顾整个考研过程,我最遗憾的就是没早点着手准备政治。我花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看完第一本教材,平均每天投入两个多小时。接着,我开始做肖秀荣的1000题,不久后又转向了《风中劲草》的学习。在十二月中旬,我完成了第一次通读《风中劲草》,而在考试前,我又重温了一遍,尽力掌握所有关键知识点,尽管仍有些不足。与一些前辈的建议相悖,我认为每个考研人应当给予政治足够的重视,最好从七月份就开始,每天保持两个小时的学习(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困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确实需要更多时间去深入理解)。暑假的两个月可以用来完成《序列一》或《红宝书》的第一轮阅读,同时结合做肖1000的选择题并开始记忆《风中劲草》。对于《风中劲草》中的疑难点和选择题的细节,要及时回溯《序列一》查阅。考前一个月,应关注历年真题的大题解答技巧,并开始做模拟题及背诵时事政治。理想的状态是,在考试之前,《序列一》能看两遍,《风中劲草》能背三遍,且肖1000的选择题要全部认真完成。
考研数学方面:
对于数学,理解概念、拓宽思路和稳固计算能力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将无法高效且准确地解决问题。作为理科学生,这方面通常具备一定优势。关于《李永乐全书》,网上的推荐想必不少,我的学习资料也主要来自此书,但我会额外准备一本个人笔记,整理相同知识点、易错点及日常领悟。如果有充裕的时间,推荐大家效仿;若时间紧迫,则不必强求,四次通读《全书》足以应对。坚持每日一份数学试卷!首先使用张宇的真题集,预计耗时29天完成第一轮,紧接着再用约20天进行第二轮。随后是张宇的八套预测卷,需8天时间。接着,第三次重温真题,但这次选择李永乐的详细解析版,仅做2006年至2020年的题目,早期年份可略过,预计11天内完成。此后,做张宇的最后四套卷,以及合工大的五套卷。
考研英语方面:
心得分享:阅读能力主宰成功,词汇量则是阅读的关键。在着手做真题之前,假如你未曾彻底掌握单词,那么做真题对你来说并无太大意义。若不熟记单词而直接做真题,纯属无稽之谈(重复三遍)!当然,如果你已是学霸级别或只能通过实践阅读来记忆单词,那我的话就不适用了。对于其余同学,建议你们首要任务是积累词汇,等到单词记得七七八八时再开启真题模式,那时你会发现学习之路其实充满希望。不妨试试先不做单词储备直接做几篇阅读,相信你会有所体会。在背单词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何凯文的长难句解析,每天研读一些,以提升拆解复杂句子的能力。不推荐过早接触真题,因为它是考研英语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提前太多可能会让你因基础不足而受挫,或是后期试题耗尽时懊悔不已。但最迟暑假时务必启动真题,从2005年开始,保留近3-4年的题目作为最后模拟,其余年份则反复练习,次数依个人需求而定,我个人大约刷了五遍。最终目标应是熟知每一年、每一篇阅读中的每个单词和句子的意义,同时深入理解每道题目的考点与答题策略。后期如果题目用尽,可考虑购买更早期如1997-2004年的真题,但这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2005年及以后的题目。对于完形填空、新题型、翻译等部分,仅靠真题练习也足够。如果有特定弱项,可以买专项训练书每日练习。作文务必背诵,十月起就可以开始,无论是真题还是模拟范文,重要的是背诵,具体数量视个人能力而定。十一月起可以动手写作,大小作文都要操练,最好定时完成,务必亲自下笔(再强调三次)!最后的决战阶段,选择几个晴朗的午后,按照考研的实际时间安排,愉快地进行模拟测试。重中之重再说一次:单词学习应伴随整个考研过程,持续复习,大词典看过一轮后就可以放一边,小巧的便携本则尽可能多翻几遍。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经济学基础理论,这是考试的重点。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需深入理解和掌握其核心概念,比如供需理论、效用最大化、GDP计算等。这些基础知识会在后续的区域经济分析中起到支撑作用。建议大家以曼昆或者萨缪尔森的经典教材为主,反复阅读,理解并记忆重要公式和模型。
区域经济学部分,需了解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区域差距等问题。这部分内容需结合实际案例来理解,比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这样更直观地把握理论的应用。关注最新的政策导向和学术动态也很重要,如新型城镇化战略、一带一路等,可能会成为论述题的素材。
再者,考试中的计算题通常涉及到供求模型、成本收益分析等。这里,要熟练运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博弈论、投资决策等进阶知识点要有一定的理解。多做历年真题,不仅能熟悉题型,也能提升解题速度。
复习过程中,我提倡定期做笔记和整理思维导图。将复杂的理论体系简化,有助于巩固记忆。定期自我测试,模拟考试环境,调整答题时间,这对提高考试效率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