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3 日,针对网传 " 张家界导游被指埋怨游客不消费 " 相关视频,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文化旅游和商务局通报,经初步核实,该旅游团由湖北荆州高速公路服务区门市部委托张家界尊跃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接待,导游陈某因游客购物少在车上发表不当言论的情况属实,拟对涉事旅行社和涉事导游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坚决惩治 " 虚假宣传 "" 强迫购物 " 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2 月 24 日澎湃新闻)
根据游客提供的视频,导游在车上声称 " 别的团买近 4 万元翡翠,我们两个团加起来不到 1000 块钱,我既然做这份工作,肯定想多挣点钱。" 可是,谁不想多挣点钱呢?威胁别人,让别人花钱消费,以满足自己赚钱目的,这合适吗?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强迫购物是行不通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因此,导游 " 埋怨游客不消费 " 的行为是违反上述规定的。换言之,在自媒体时代,导游也需与时俱进——若总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一言一行不会被曝光,便发表不当言论、做出出格之事,必然需要付出法律代价。
对涉事导游依法进行严肃处理,这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他人。可是,也要想想导游为何发表不当言论?有没有深层次原因?或许,导游也处于被动位置,也有无奈之处,相关部门不妨进行调查。该导游所接的团,是否涉及不合理低价游?行程安排是否适当?值得顺藤摸瓜去查一查。如果背后还存在更复杂、隐蔽的利益链,多方环环相扣、参与分羹,就不能只是处理涉事导游和旅行社。基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公布更多情况说明,才能一一解开公众疑问。
每当旅游乱象曝光,程式化的官方回应,以及整改通报总在舆论场循环往复,而时间相隔不久,相同戏码又会重演。如此来看,这绝非偶发个案,而是行业生态的痼疾。公众有理由追问:监管机制是否存在结构性缺陷?是治理能力滞后,还是选择性执法的惰性使然?若总以 " 媒体未曝光则不介入 " 的消极态度应对,旅游乱象灰色产业链的野蛮生长便不足为奇。
眼下,各地文旅都在积极揽客、待客,张家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应深谙可持续发展之道。放 " 狠话 " 吓唬游客的黑色幽默,本质上就是在自毁自然馈赠的文旅根基。(正观评论员 任思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