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政治学习方面,参加课程是必要的,特别是有导师指导会更有帮助。强烈建议将复习班安排到十一假期期间,这样当专业课程让你感到疲惫时,转而看看政治内容可以起到舒缓作用。最后阶段,记得关注二十天二十题、肖四和任四,这些都是必看的资料。对于政治答题,一定要尽可能填满答案,这是文科生的基本素养。同时,报名冲刺班和点睛班也是有益的,因为专家的指导往往能提供宝贵见解。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部分,我个人推崇肖秀荣的观点。关于书籍,我推荐以下几本:1. 1000题(虽然我没怎么做,但还是买了以求心安);2. 核心知识点提要(这本书我几乎翻到破烂);3. 背诵版(我稍微背了一些,内容与8套卷有些重叠,同样翻得非常熟);4. 8套卷(做错的选择题需要记住,大题则提炼成要点,大约一百来字要背诵)。
考研数学方面:
推荐在9月前完整地过两遍教材,但这并不仅仅是机械地海量做题。每完成一个章节的习题后,最好能系统地梳理一下关键知识点,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整理一本个人的纠错本。我在复习数学时就用到了纠错本,通过分析错误原因和题目涉及的知识点,确保之后碰到同类问题不再重蹈覆辙。做题务必追求效率!我个人在线性代数部分跳过了全书,直接采用了李永乐老师的专题册子,它对知识点的讲解很全面。当时我误以为考试不会太难,所以没怎么训练高难度题目,660题也没做,后期仅做了几套模拟试题,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历年真题上。然而,今年的考试难度明显超过去年,导致我的数学成绩创下了历史最低的118分。因此,我建议大家,除了稳固基础题,绝对不能忽视难题的训练!660题、张宇的18讲以及模拟试卷都要认真对待,切记!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确实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我使用的是陈正康的词汇手册,并购买了一本红宝书,尽管后者未曾翻开。其实,任何一本词汇书都足够,关键在于彻底掌握。不必贪快,否则匆匆背完一遍却记忆空空。定期复习至关重要。此时此刻,每天练习一篇真题以保持敏锐度就足够了,但务必计时。每完成一篇,都要深度剖析,摘录生词和复杂的句子。真题至少要重复练习两次。此外,作文部分不容小觑。有人认为只需在考试前一两个月突击背诵作文。然而,我发现仅靠背诵并不够,不仅难以记住,而且难以灵活应用。最佳做法是亲自写作,每周至少撰写一篇英文作文,尽量挑选不同的主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高分子化学,核心在于理解聚合反应的类型、机理以及影响因素。掌握自由基、离子型、配位聚合等主要聚合方式的特点,特别是它们的链增长过程和终止机制。要熟悉各种引发剂、催化剂的作用,并能分析不同条件下聚合物的分子量控制。高分子的化学改性也是重要的一环,比如接枝共聚、交联反应等,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和实践应用。
高分子物理部分,关键是理解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这包括链结构(线性、支化、交联)、聚集态结构(结晶、非晶)对性能的影响,如熔点、玻璃化转变温度、强度等。理解并掌握聚合物溶液的行为,如Flory-Huggins理论,以及相行为如液晶、凝胶状态等。橡胶态和塑料态的转变,以及高分子的松弛现象,如玻璃化转变、结晶动力学等,都是需重点研究的内容。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实践”是关键。深入理解原理,尽量避免死记硬背。例如,凭绘制反应机理图来帮助理解聚合过程。定期复习和整理笔记,形成知识网络,有助于巩固记忆。尽可能多做实验或模拟实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会极大地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尝试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凭查阅资料验证,这样既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也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参加学术讨论和研讨会非常有帮助,它能我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开阔视野,也锻炼了我批判性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利用在线资源,如科研论文、教材补充材料等,也能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