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7、8月份开始看大纲解析,每天看点,差不多也就是两个月认真看了一遍,大家也都知道大题拉不开分,拉差距的主要在选择题,而选择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不是背背几套题目就可以的。也开始做选择题,这个大家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我当时做了两本,一个肖的一个风中劲草的,错得很多很多,还是建议大家边看书边做题,这样可以加强记忆。题目不是做一遍就好了的,一定要回头再看看。11、12月份各种背吧,我背的也还是风中劲草的,虽然好多人都说它不好,我也不是推荐,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吧。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三月起便浏览了课本,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然后直到五月才重新开始深入学习,这次选择了数学全书。起初,我以为基于大学期间扎实的数学基础,全书应当不成问题。然而,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它比我预想的更具挑战性,往往需要花费两三天才能消化一个章节。最初,我会尝试不看答案独立解题,但时常遇到困难或错误,这让我备受挫折,甚至有时会直接查看答案。后来我改正了这个习惯,并在六月底左右完整地做了一遍,但我仍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接着,我想试试分级习题集,却发现难度更高,没过多久我就转向了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我发现,《复习指南》在完成全书后再读,变得容易许多,其中充满了技巧,某些解题策略与李永乐的方法不同,我个人更倾向于李永乐。我把《复习指南》当作一种补充材料。到了七月下旬,我又重读了一遍全书,这次我对知识有了系统性的理解,明白了每个问题的核心所在。在第二次通读全书的同时,我也完成了660题,尽管大部分是选择和填空,但有些题目的运算量堪比大题,非常有价值。刚开始我错误颇多,而且越往后做,越发现很多知识点会被反复考察。到了八月底,我完成了第一轮660题。九月开学,我没有去上课,而是开始了第三次全书复习和第二次660题练习,随后开始做历年真题,按时间顺序进行,保留最后两年的题用于模拟测试。做题时不应过分关注分数,关键是掌握知识点。到了十月中期,我已经完成了十多个真题套卷。那时,我购买了市场上流行的模拟题,包括张宇、汤家凤和李永乐的。到十一月中旬,我开始第二轮真题训练,并着手整理错题本,对同类错题进行分类。进入十二月,我开始做张宇的八套卷,同时也买了四套卷和合工大的,不过后者难度过高,每次动笔都觉得无从下手,最终放弃了,我主要集中精力于李永乐的6+3和真题错题。在最后的两天里,我用剩下的两年真题进行了最后的实战演练。总的来说,重要的不是书的数量,而是质量。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它的客观性和分数权重),所以我选择将精力集中在阅读部分,大概是有四篇常规的加上一种新的题型,总共五篇,每道题目价值两分。因此,我首先从做真实考试的阅读部分开始。在第二次接触真题时,我会对照答案解析,逐一深入探究每个问题,理解解题策略,并记住真题中出现的所有陌生词汇以及常见词的不常见含义。这一阶段是对真题深入剖析的关键步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微观经济学,理解供求关系是关键。价格如何由市场决定,消费者如何做出最优选,企业如何设定产量以最大化利润,这些都是需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市场失灵和政府的角色也不能忽视,如公共物品、外部性等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难点。
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的运行。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指标的计算与解读,经济增长理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都是重要考点。理解并能运用IS-LM模型、AD-AS模型来分析经济现象是必备技能。
再者,产业经济学部分,主要研究的是行业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系。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竞争等市场形态的特征及动态,企业的策略行为如定价、合并、创新等,以及反垄断法规的应用,都需有深刻的认识。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要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理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凭做题和案例分析来巩固理解,尤其是应用型题目,锻炼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定期回顾和总结是必要的,避免遗忘。阅读经典经济学文献,了解最新的经济研究成果,也能帮助深化理解,拓宽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