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个人政治是从10月份开始看,建议觉得自己基础不好的理科生从9月份开始看。太早看没有太大意义,靠短时记忆可以解决很大问题,所以在10月看任汝芬的序列一就当课本知识看,当然更多人推荐红宝书的大纲,因为那里面的知识是最全也是最权威的,但是我是在受不了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小子,就买了序列一,我觉得序列一是精装版的大纲,重要知识都包括了当然不是全部,但我觉得就够用了,懒汉推荐序列一,认真仔细想拿高分的还是老老实实看红宝书。肖秀荣的1000题是经典之作,必做!我大概做了3遍吧,第一遍肯定很慢,但标记上自己做错的题目,下一遍就可以有重点的看错题了,这个时间是在11月,在此期间穿插着看风中劲草,这本书相当于序列一的精简版,后期就指着它巩固知识了,这本书同样也是经典之作。进入12月你会发现时间开始不够用了,每天都有四科在等着你,政治的时间开始加多,这时除了再复习下1000题巩固知识点外,需要上神器准备大题了,此神器就是肖秀荣最后4套题,此题为非买不可~~也有人觉得押题不准,但对我这个懒汉来说背了最后4套题大题妥妥的拿下。不一定说非得押中题,是它题目中的答案所涉及的知识点在考试中一定会用得到的。因为高中学的文,所以政治花的时间最少但成绩还算不错。
考研数学方面:
初期以教科书为核心,每周研读一章,部分篇幅繁重的章节则分配两周时间。建议首选本科教材,也可选择同济或浙大的相关教材(但须以考试大纲为指导)。挑选部分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进行演练。同时,推荐使用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力求理解每个问题的解题思路。这个阶段可能会感到困扰,因为许多题目理解起来似是而非。所以,对于理解不清的部分要做好标记,待到下次复习时重点突破。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的话,我本身也不太好,所以我的经验也只供大家参考。英语是分英语一和英语二的,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选定学校后你应该也确定了具体的考试科目。英语可以晚一点开始复习(4月份左右),前期准备就是背单词了,买一本单词书或者下载一个背单词软件,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计划,尽量利用早上和晚饭后的时间来背。很多的同学是买了朱伟的恋恋有词,我自己是单词一直背到暑假,然后开始做英语真题的。这个时候的推荐用书是考研真相20年真题,买来之后建议去复印一份,因为真题是要刷两遍以上的。真题是拆开来做的,暑假就只做阅读,每天下午做,一篇或者两篇(后期可以四篇一起做)做完马上订正,记得要详细地订正,并且把常考又不熟悉的单词摘抄下来。前期可能错的多一点,不用担心,你要真正弄懂自己错在哪里,真题阅读都是有套路的,你要弄懂出题人到底想考你什么,做多了你就容易选对了。当然,每天早晚的背单词任务还是不能断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劳动经济学是核心。理解供求理论,掌握工资决定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如信息不对称、歧视等问题,这些都是基础。要深入研究失业类型、就业政策及其影响,以及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关系。阅读经典的劳动经济学文献,如Becker的"Human Capital"或Card和Krueger的"Minimum Wages"等,能帮助深化理论理解。
人力资源管理部分则更偏实践。如何进行有效招聘,员工激励机制的设计,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这些都是需关注的重点。了解并熟悉国际和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最佳实践,比如谷歌的20%时间制度,或者华为的狼性文化,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
再者,社会保障的内容也不容忽视。理解社会保险的基本原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以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保障改革的挑战和策略也需关注,比如老龄化社会下的养老金可持续性问题。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至关重要。除了书本知识,关注实时的经济数据和政策变动,比如失业率的变化、最低工资调整等,帮助理解和应用理论。参与案例讨论和模拟决策,例如设计一个公司的薪酬体系,能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也非常重要。创建自有的笔记系统,整理关键概念和公式,定期回顾。凭做历年试题和模拟题,检验学习效果,熟悉考试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