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能源化工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其实我最想提醒大家的是政治,虽说经验是自己的。但我走的这个弯路可不希望大家重走啊。提醒大家,暑假实在没有必要复习政治,浪费时间,大可以把时间留给专业课、英语。九月份就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通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考试大纲解析》(俗称”红宝书“)日子,记得去年是9月中旬,接近400页的红宝书,还有1600题,我是看了好长时间啊,主要在10月到11月,最后12月还将1600题又看了遍,仔细看了答案解析,感觉自己浪费了好多时间,其实10月就有《冲刺背诵 核心考点》,杨杰(沪江论坛 风中劲草)主编(广大研友称这套书为”风中劲草“),但是我并没有仔细的比较,之后买了本”核心考点“,网上有卖的,有些书店也有,自己留心下。仔细看了下,感觉”风中劲草“是我见过的编得最用心的书,里面不同颜色、不同字体的文字弄得书很花,但是很实用,可以节省好多时间,这有有配套的习题做,讲解得也详细。真的。强烈建议大家复习没必要看那红宝书,”核心考点“就是红宝书的精简版,效果很好,当然红宝书看一遍肯定也是有用的,我不能因为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复习红宝书、做1600题,仅看了两个多月的”风中劲草“就否定了红宝书的作用。”核心考点“上会标明哪些知识点哪年以怎样的形式考查过(单选、多选或是分析)。
考研数学方面:
2月到6月打基础,由于数学比较难,所以花在这个阶段的时间比较长。高数:同济六版高数教材配套相应教辅看了3遍,书后题大纲要求内的全在笔记本上认真地全做,然后认真总结错题,进行错题题型总结整理。线代:同济版教材配套相应教辅看了2遍,书后题也是认真地在笔记本上全做。
考研英语方面:
首要任务是词汇学习。当然,这适用于所有人,除了那些特别抗拒的同学。不过,记忆单词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要有策略。按照认知程度,单词可分为未知、熟悉但不精通、以及非常熟练三个类别。对已掌握的词汇,不需要过多重复,只需了解其应用场景;遇到熟悉但不熟练的词汇,必须重点攻克,因为它们往往是成败的关键,可以通过定期复习来强化记忆。至于全新的词汇,如果你像我一样有强迫症,那么最好记住它们。但如果只是为了考研,做到能识别就够了。完成几次考研单词书的复习后,应转向真题中的词汇,特别是阅读部分,整理并反复记忆其中频繁出现的词,尤其是那些含义因上下文变化的词,务必牢记。对于完形填空、翻译和新题型,关注过去五年的单词。
其次,阅读理解至关重要。有人认为阅读得分乘以二大致等于你的英语总分,虽略有夸大,但相差无几。对于提高阅读,我坚信实践出真知,即精读历年真题。我可以诚实地告诉你,我至少精读了15遍阅读理解,泛读无数次,有些篇章甚至能倒背如流。尽管如此,我在最后一次考试中仍然错了两道题,那是因为我反复修改最终仍选错。我没有将真题保留到最后测试水平,我认为这样做可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但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解答阅读题目时,务必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记录出题者常在哪里设置问题以及他们喜欢提出哪种类型的问题。例如,若第21题对应第一段第二句,就在题号旁边标注"P1-②",这样复查时会更有条理。
接着,写作不容忽视。我通过背诵优美的文章来丰富素材,小作文只需满足所有要求,而大作文的重点在于条理清晰,紧密围绕主题。至于完型填空、翻译和新题型,多做真题是最佳策略,我也没什么额外的经验可以分享。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化学、统计力学等多个领域。对热力学,理解状态函数如内能、焓、熵、吉布斯自由能等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至关重要。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以及第二、三定律,特别是如何利用它们来判断反应自发性的原则,是基础中的基础。
动力学部分主要涉及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你需深入理解阿累尼乌斯方程,并能灵活运用它预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掌握 molecularity 和 order 的区别,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等,这些都是常考点。
再者,量子化学虽然理论性强,但却是理解和解释微观世界的关键。氢原子波函数、泡利不相容原理、分子轨道理论等内容需深入理解,尤其是能级图和电子排布,这对理解元素性质及化学键的形成至关重要。
至于统计力学,虽然相对抽象,但它提供了从微观角度理解热力学宏观性质的方法。理解玻尔兹曼分布和配分函数的概念,能够计算系统的熵和内能,这部分内容在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时很有用。
学习物理化学,切忌死记硬背。理解概念,构建清晰的逻辑框架,是高效学习的关键。做题是巩固知识的好方法,但要选有质量的题目,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强的案例分析题,它们能帮助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定期复习也十分重要。每次学习新内容后,都应回顾旧知识,确保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不断深化。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不要害怕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或者查阅相关文献,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