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理论复习材料主要包括讲义、出题人设计的1000道题目以及最后的四套模拟试卷。我从7月起跟随课程逐步了解各科知识,不过真正取得显著成效的是从9月开始深入理解和记忆,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10月15日。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题也不能忽视,9月至10月我集中精力做单项选择题,而11月则转为多项选择题,每种都要重复练习至少两次。11月15日后,我开始熟记冲刺阶段的讲义内容,这时不仅要掌握选择题,还要着手准备解答分析题。考试前两周,我又特别温习了一遍点题班的讲义。进入12月,我在做四套模拟卷的同时,会利用分析题进行实战演练,不必逐字抄写答案,关键是列出关键点,体现知识点的理解。就这样,我准备充分地步入了考场。
考研英语方面:
真题应当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第二部分是题目。文章部分的研究应当以细致为主。怎么做到细致呢?首先要通篇将本文阅读后,你要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作者写作本文的思路、文章整体的行文结构。其次就是从细枝末节开始,每个段落中,每一个不会的单词必须通过查字典搞清楚它的意思,做到每个单词都要认识;每一个不会的词组也要通过查字典清楚他的意思,做到每一个词组都要认识;每一个句子的成分、结构(各种句式的镶嵌式比较复杂的)要搞清楚,这个是解决长难句的关键,做到每一个句子都要认识。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真题的每篇文章都可以做到单词、词组、句子全方位研究相当的透彻,当然题目中的生词也是不能放过的。通过这种地毯式的全面覆盖才能掌握好基础的英语知识,例如单词、词组、长难句才可以解决问题。另一个部分是题目,我认为题目的研究应当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作者写作本文的思路、文章整体的行文结构综合来看。我对于真题的题目,其一是先看出题的位置,考研出题是有特点的,问题的顺序和段落的顺序相同。然后接着看题目,迅速判断出题位置,然后看这个问题相对应的关联句子处于什么位置,在所在段里出于什么位置,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其二是结合每个选项,看一下选项是否是和定位的那句之间是否存在相似的意思,在这里要注意一点,如果选项和句子基本相同,而不是间接地和文中句子有相同的意思,那么这选项肯定是错误的,再就是我想说的是题目答案没有三个连续同样的选项,还有就是阅读的第一个题目基本上不选A。其三,我想做真题时肯定会有错误的题目,为什么要在做完两遍之后,再仔细看呢?我认为做完第一遍,先把错误的标记出来,在做完第二编后,再把错的标记一下(这两次做都是用铅笔,错误的要用红笔打上勾,错几次打上几次勾),这样两遍之后你就对于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结合题目研究时候,方向感会更明确。针对于每一个题目,你做对的,你要清楚它为什么对,错又是为什么错,这只是第一步,还有就是要搞清楚那些题目错的原因是什么,无中生有、偷梁换柱、随意添加或者删减信息等等。我认为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把真题出题方面的问题解决掉。阅读是英语的主要项目,阅读搞不好,考研英语基本上就没什么希望了,但是研究真题的方法要正确,这样才可以取得研究真题的最佳效果,最终培养出对于真题的感觉。
考研专业课方面:
关于“国别与区域概论”,这门课程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掌握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国际关系。我在复习时,特别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熟悉,明确各个国家的位置,了解其地理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我会深入阅读各国历史书籍,理解各个时期的关键事件及其影响。对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我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运作方式。我还会关注国际新闻,凭实时的事件去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
“翻译与写作”这个专业方向则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翻译部分,我建议大家多做练习,从简单的句子开始,逐渐提升到段落和篇章。中英互译都是必要的,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我经常使用《新概念英语》等教材作为训练材料,并参考多种译本,对比分析,找出最佳表达。写作部分,除了词汇积累和语法熟练度,更重要的是逻辑构建和观点阐述。我会定期写论文,主题涵盖各种类型,导师或同学进行批阅,以此来提高我的论述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主动学习”至关重要。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是积极参与讨论,提出疑问,甚至尝试挑战已有的观点。我还利用网络资源,如Coursera、TED等平台,获取多元化的学习资料。定时复习和自我检测也是保持知识鲜活的有效手段,比如每周做一次模拟试题,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