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素养并非短期内能速成的,有时候文科生的直觉甚至优于理科生的临时抱佛脚。但在复习的最后关头,突击学习往往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在过去,我可能会提议考生从暑假开始涉足政治,先熟悉基本框架和主线。然而今年,由于预计教材会有重大改动,为防止早期形成固定思维后难以调整,连肖教授都建议不要过早开始,最好等到九月大纲公布后再着手。为了避免后期繁重的任务引发过度压力和焦虑,前期的准备工作必须充足且有序。
在确保英语和专业课程扎实的基础上,适当地休息与学习相结合,可以提前预习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特别是那些涉及理解概念如剩余价值和资本构成的部分。对于常考的历史性时刻和各类文献,可以创建一个时间线来梳理,这样既能像阅读历史一样有趣,又能加深记忆。同时,注意政治语言的精确性至关重要,务必抓住题目关键词,例如“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和“首要问题”各有其特定含义,此外,“中间分子”和“中间势力”也不能混为一谈。当然,每年的重要会议及其新提出的概念也需要了解,但这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后续肖教授的时事总结会涵盖这些内容,只需及时查阅即可。
考研数学方面:
7月底—9月中上旬(大概哈),把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最好用同济版的)过了一遍,同时把课后习题也做了一遍(做课后题比较费时间,可以选做部分),期间还看复习全书。《660》必须要认真做,提高复习的效率,多去体会到的一些命题特点啊解题思路啊一些。660考察的知识点真的很全面,注重你对关键点的理解,能有效的帮助你查缺补漏。它有点偏难,但是只要你攻克下来肯定有效果。而且建议大家在暑期做完第一遍,因为越拖到后面你越没时间做。我就是拖到了后面没有时间做完,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花的时间最少的一科,并不是因为我英语好,其实我英语基础一般,主要是我觉得英语主要还是靠平时的积累,短时间内比较难提高,性价比偏低。当然并不是说英语基础不好的考研英语就考得不好,只是相对而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九月份以前我就做了不到半本的张剑150篇,背了绿皮书,不过感觉效率太低,背的很多都忘了,而且背的很多都不会考,后来就没背了。九月份直到考前只做了一遍真题,刚开始做真题的时候错很多,做了几套感觉风格都差不多,摸清它的套路就好了,后期阅读一般是错四个左右吧,做多了自然就有感觉了。真题确实是挺重要的,我只做一遍实在是因为后期专业课复习压力太大,每天差不多一半的时间都在看专业课,实在没时间顾及英语了,所以英语最好前期多花点时间。期间看过朱伟的恋练有词,主要是背单词太枯燥了,后期作文可以背一两个万能例子,到时候各种品质都能套上去。单词不用花太多时间记忆,感觉效率并不高,最好每天抽空看看就行,真题里经常出现的着重记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卫星导航原理的核心在于理解其基本概念和技术流程。你需熟悉全球四大主要卫星导航系统——GPS、GLONASS、Galileo和BeiDou的工作机制,包括它们的信号结构、星座配置、定位原理等。深入理解伪随机码测距和多普勒频移的概念,这是卫星导航的基础。
要掌握卫星轨道参数和坐标系知识。你需了解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同步轨道的区别,以及WGS-84坐标系和其他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卫星钟误差和大气延迟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也是重要考点,这部分需凭大量计算练习来熟练掌握。
再者,信号处理和数据解码部分也不能忽视。理解载波相位测量和伪距测量的方法,以及如何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提取导航信息,如历元、卫星位置和时间等。对卡尔曼滤波和最小二乘法等数据处理方法,不仅要知道理论,还要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大家结合教材和课程讲义,利用网络资源,如NASA的技术报告或者学术论文,深入理解每个知识点。做题是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关键,找一些模拟试题或者历年真题进行实战演练。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机会,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或实验,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会你对卫星导航原理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