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土木水利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这门课,前期主要重心是选择题的提升。分析题拉开的差距并不大,因此前期要多刷书,然后刷题,不断地巩固那些零散的知识点,提高选择题命中率。我是用的主流的肖秀荣老师路线,后期通过背8套卷和4套卷,来提升分析题,17年的政治,肖老的4套卷应该是全部命中了,所以还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的,但是16年的政治,肖老的好像只命中了一道题,命题组可能是反押题模式,所以这也加大了不确定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的题目已经很少有那种纯记忆性的知识点,更多的是以时事为背景出的需要自己理解的题目,因此不能以为政治只是背就可以解决的,要提早开始计划。打基础9月~10月这阶段主要是了解考研政治主要内容,全局概览,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例如,搞清楚,考研政治都考些什么?分为那几大块?每一块怎么考?要怎么复习?哪块是重点、难点?要用多长时间来消灭?准备的思路、方向很重要~~资料参考:《考研大纲》《肖秀荣.1000题》《考研大纲》白纸黑字,彻底看晕,不过仍然坚持下来了,从头到尾爬完了一遍。第一遍做选择题不要把答案写在书上,可以写在白纸上,最后一遍再写在书上,肖老师的建议是做3遍~~复习的时间与时长:由于我向来鄙视政治,所以舍不得在上面花太多时间或者占用黄金时间,所以一般都在中午吃过饭后,拿着大纲,站在宿舍阳台上遍看边划,看1个小时左右开始犯困,正好午睡。晚上睡觉之前,趴在床上做1000题,做完了准备睡觉ing。这样一天差不多花费2小时在政治上。
考研数学方面:
我已经反复研习了大量的历年真题,具体次数多到记忆模糊。起初是整套试题练习,之后按照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这三个部分分别攻克。尤其是线性代数和概率,你会发现从十年前的题目开始,它们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命题模式。这时,你需要去深入分析和提炼这些真题的知识点,这是极其关键的步骤!随着不断刷题,你的解题速度自然会提升。我的参考材料包括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或者你可以选择张宇的高数18讲、线代9讲和概率论9讲),张宇的PDF讲义,张宇的真题大全解,660题和张宇1000题(可选做),以及张宇的8套卷和4套卷。对于数学,现在就应该着手看张宇的18讲了,不要再拖延了。虽然第一遍可能会感觉有些艰难,但绝对值得投入,这本书真的非常好!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词汇学习策略遵循“快速预览+定时复习”的模式,类似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我使用的是《红宝书》,起初会迅速通读两遍,遇到陌生的词汇就做个标记,目的是快速扫瞄,不必一次性记住,有个初步印象就足够了。这样全书过完两遍后,就能筛选出第一批难以掌握的“顽固词汇”。
然后,我每天专注于两个单元,将这些顽固词汇抄录到笔记本上,仅写英文,每个单元占据一页纸。一周后,我会增加复习内容,每天除了学习新的两个单元,还会回顾一个之前学过的单元,并在笔记中标注每次复习的日期。对于仍未掌握的词汇,我会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标出,并在同一页面空白区域抄写其含义。目标是确保每个单元至少复习三次,每次复习之间的间隔逐渐延长。
这个方法看似繁琐,但实际上每天所需时间不超过20分钟。
考研专业课方面:
传热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是热量传递的规律和方式。对这个科目,理解基础概念至关重要。比如热传导、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等基本概念,需深入理解其物理意义,不仅仅是公式。了解各种传热现象背后的物理过程,如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等,能够帮助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极其重要。例如,你将传热学分为热传导、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三个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再细分出具体知识点。这样不仅有助于记忆,也能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快速定位解决思路。
对公式,我不建议死记硬背。尝试理解公式的来源和推导过程,这样不仅能加深印象,还能提高应用能力。要注重实际应用,凭做题来检验和巩固理解。同济的传热学试题往往结合实际工程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也是需培养的。
实验部分同样不容忽视。无论是课堂上的实验还是自我设计的小实验,都能帮助你直观感受和理解传热过程。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升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讨论和互相学习也是提高的重要途径。与同学一起探讨难题,或者寻找网络资源,如学术论文、论坛讨论等,都拓宽视野,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