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气科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是初试的第一门,直接关系到后面三科的心理状态。复习时主要用到了肖秀荣的“精讲精练”、“1000题”、“真题考点知识表解”、“时事政治”和“四套卷”。先看精讲精练,马原毛概近代史思修具体先从哪部分开始看自己决定,我是先看的近代史和思修,因为它简单,看起来速度快而且不会像马原那样备受折磨,然后再看毛概,最后是马原这个硬骨头,交给老师给我讲解了。具体是先把整本书看一遍,把重点的地方标记出来,过一章内容就做一章的1000题以做到查漏补缺,完了再从头看第二遍,第二遍时是和“真题考点知识表解”一起看,在知识表解里把重要的地方标出来,如果上面没有就写在旁边,这样就把厚厚的精讲精练浓缩了很多。第二遍看完之后就没怎么碰过精讲精练这个大部头了,都是没事儿了翻翻知识表解。然后就是做往年的选择题了,感觉一下它是怎么考的。最后就是背四套卷的主观题。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我是很早就开始复习了,大概年后就开始了,也就是3月份,主要看的同济大学出版的教材。随手练了练书上的习题,感觉都熟悉了,没有不会的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因为距离大二学完高数,已经过了很久,很多知识点你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熟悉课本,熟悉知识点。然后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就是一直看,我大概看了有3遍,上面的练习题也都做了,有些也不是网上其他人说的那么简答,也是有难度的,还是要动手做做才可以的。还是那句话,资料不在多,贵在精。暑假我又买的660题做的,错的很惨,但是很有收获,至少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没有彻底理解的地方,所以,大家一定就把数学660当做是查缺补漏的来看待吧。最后模拟卷我用的是合肥工业大学的超越考研最后5套题。每道题都让我赞不绝口!11月开始,我就开始2天1套真题了。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也要多翻翻以前做过的错题。
考研英语方面:
从4月份开始到暑假前,我每天做一篇张剑的黄皮《阅读150篇(基础版)》,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切记,不要纠结对错,现在做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英语阅读习惯及语感,文章是最重要的,题则是次要的。有人会问,这时阅读过程中要不要记忆那些文章中不会的单词啊?这个大家因人而异吧,觉着自己时间充裕可以记忆,觉着那本厚厚的词汇书就够自己搞的了不记也可以的。做完《150》之后差不多就要到暑假了,暑假开始做97到04的真题阅读,同样是张剑的黄皮真题,至于一天几篇我觉得都可以,我是一天一篇的。在做真题的过程中就要注意积累那些不会的单词了,同时要结合题后的解析去分析段落、分析题目、分析文章中的难句、翻译整篇文章。虽然97-04年份的题目与这几年的题目思路有所不同,但看看还是没有啥坏处的。暑假后就开始05-now的真题训练了,这一过程十分重要,题目的参考价值也是随着年份日益提高的。训练过程与暑假类似,同样需要记忆文章中的生单词、分析题目、分析段落、长难句。真题做题方法因人而异,有的同学是每天做一个年份的阅读,标注生单词、分析长难句,然后做第2遍时分析文章,做第3遍时分析题目,如此循环往复N遍。好像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主流方法貌似也是这样。我的方法和别人有点不一样,我都是1遍过的==,也就是真题阅读总共我就做了1遍多点,比较难点的文章我做了第2遍。我每天只做1篇阅读,每篇阅读做完当天就标记单词、长难句、分析文章、题目、翻译文章等等。所以,这种复习方法也是有点非主流的,学弟学妹一定要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我这人可能比较喜欢钻磨东西,不管是政治大纲还是英语阅读,看的时候做的时候都很细致,做题的时候也会反复思考琢磨,所以导致进度很慢很慢,都没有时间去做第2遍的。大家一定要磨练出趁手的神兵利器,养成自己的做题看书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了,真题不要一口气做完,记得留出最后3年的,考前半个多月掐着时间模拟用哦。李剑《考研英语词汇真经》过六遍。前三遍全看,第四遍只看单词,第五遍和第六遍只看例句。这本书我觉得总结的很好。
考研专业课方面:
掌握基础理论是关键。气象学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特别是热力学和流体力学。你需理解并能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去解释大气现象,如风的形成、降水过程等。要熟悉大气的层次结构和各层的特点,这对理解不同高度的天气现象至关重要。
实践操作不能忽视。气象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理解,还包括实际观测和数据分析。学校有先进的气象仪器和模拟软件,凭动手操作,直观地了解气象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学会读取和解析气象图,对预测天气有极大的帮助。
再者,关注科研前沿也是必要的。大气科学是一个快速发展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不断涌现。凭阅读学术论文,参加讲座或研讨会,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动态,拓宽视野,也有助于提升自有的科研思维。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方式。你创建自有的笔记体系,整理出重点难点,定期回顾。做一些模拟题或者参与小组讨论,既能检验理解程度,也能帮你找出知识盲点,及时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