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力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是从7月下旬开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月下旬开始至9月底,把各科的知识点过一遍,一般每节课后会有少量习题,听课时可以先自己做,然后再听老师讲解加深印象。同时,这个阶段可以《1000题》也可以加进去,听完一个单元后可以配套《1000》题巩固,毕竟因为政治记忆的点太多,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又都是初次接触,很容易出现昨天刚听过的知识点今天就忘记的情况,而且通过做题,也更容易把握哪些是重点考点或者容易设陷阱的点。建议第一次做《1000》题不要把答案写在书上,这样可能会对第二次做题产生干扰。我的习惯是,每次做题把答案写在纸上,对过答案后把做错的题号用笔在书上标注,以筛选出第二个阶段要做的题目。这个阶段我对政治的时间安排比较灵活,一般是在学其他学科学累的时候穿插政治,这个阶段重点是理解性记忆,不太费脑,可以作为调节性的学科。10月至11月中上旬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我仍以选择题和基础知识点的巩固为主,并辅以《肖秀荣时政》。这个阶段的时间安排比较固定,一般早晨拿出1至1.5小时温习讲义知识点,重点复习需要记忆的选择题考点。晚上拿出半小时至四十分钟,针对第一轮的错题再做一遍,如果依然做错,需要分析原因,找出这道题所考的知识点,着重记忆。这样两轮下来对于选择题会有一个不错的掌握。此外这个阶段可以加上《肖秀荣时政》,学累的时候看两页,书中对于重点会有黑色加粗标注,其余部分是帮助理解。对于时政书后面的配套选择题最好做一下,因为这本时政是以专题形式进行介绍,每个专题就像一篇小文章,容易让人抓不住考点,看了后边的选择题,就会比较了解哪些地方是考点。肖大大对于时政题的把握还是很棒的。第三个阶段就是从11月中旬到考前,主攻大题,辅以选择题考点记忆。大题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背背背,我主要背的肖四和部分肖八,有余力的话可以多背些。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话我自己感觉自己还不错花的时间少一些。数学4月份开始就看课本,课后习题挑一些题做,不要全做完,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学会,学会了这些即使考试出到了没做过的题也不会太慌张,毕竟题型千变万化思路总是差不多的。5月份做全书,做了一遍后发现自己有些题不应该错,有些题确实不会做,我自己就标注了一下,第二遍就把不会做的题做了一遍。7月份我开始看之前做的笔记自己总结一下数学,可以按照全书上面的章节总结,让自己大脑有一个清晰的做题思路,这样做题时才会分析这个题考的是什么。8月份开始刷660题,这个题有点难,我是花了一个月才做完一遍,感觉做的不好,又做了一遍。10月份开始做历年真题,研究每年题型然后自己总结一下。
考研英语方面:
七月份开始,做了10-13年的真题来练练手,和一本专项训练,每天按照任务来做题,买老蒋的《高分阅读》,每天一篇,坚持做,这本书包含有阅读真题,难度较大,大家做的时候要注意体会做题的思路和技巧,多看答案解析,每次都会记在专门给我的一个学习记录本上,过几天会再抽查一下自己,感觉作用蛮大的,真题有时间可反复刷。阅读我用过三本书:张锦芯的《考研英语阅读200篇》、考试虫的《考研英语阅读专项训练》、张剑的《新编考研英语阅读理解150篇》。张锦芯那本还不错,按题材分类,就是这200其实是包括partABC三个部分。考试虫那本包括100篇,20个单元,包括4传统1新题型,出的比较认真,也适合掐时间训练。张建这本名气很大,但比真题难(他自己也是这么定位的),思路也怪怪的,有点剑走偏锋的感觉。
考研专业课方面:
工程力学基础是力学专业的基石,它涵盖了静力学、动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内容。静力学主要研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力系分析,动力学则关注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材料力学则是分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和强度问题的关键。这三部分相互关联,构建了力学的基础框架。
在静力学中,理解并熟练运用力矩平衡和力偶平衡原理至关重要。要掌握各种约束条件下的受力分析,如滑动摩擦、铰链约束等。这部分需大量的实践题目来巩固,凭绘制受力图,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动力学的学习,特别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是理解物体运动规律的关键。对振动、冲击等问题,需深入理解简谐振动、阻尼振动和自由落体等基本概念。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也是解决动态问题的重要工具。
材料力学部分,需理解弹性、塑性、强度和刚度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构件的应力和应变。胡克定律、剪切和扭转问题是常考点,尤其是梁的弯曲问题,涉及到弯矩、剪力分布及挠度的计算,这部分需扎实的数学基础。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关键。一方面,要深入理解概念,熟记公式;另一方面,多做题,尤其是历年真题,帮助熟悉出题模式,提高解题速度。定期复习,防止遗忘,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不要怕,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或者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力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启发就能你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