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这次考试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选择题做的很不好,大题压中2道半(今年热点比较集中,但不是每年都会这么幸运的)。实话说我在政治上下的功夫很足,因为这是我的短板,稍有不慎就会单科不过线,所以我投入时间最大(产出只能说与投入不成比例……)。我觉得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看政治看的不够全面,做题不够多,而且对错题的反思回顾不足。这些大家注意就好,简答题就没办法了,我其实背了很多,但预测机构每年的准确率随热点集中度而大幅变动,自求多福吧。这里提一下,任的《要点精编》实在不怎么样,我一轮过后划了很多重点,但后来我都没翻过一眼,各种无序,不对我的胃口,有喜欢的不要来拍我啊。提醒一句,政治不必开始太早,因为时政性太强,等新大纲出来完全来得及。
考研数学方面:
早期的数学学习阶段,我主要依赖教材和课后习题,这部分细节就不多赘述了。进入中期,我专心制作了一本详尽的笔记作为日后复习的资料,并且结合题库1000题来训练。尽管有人可能认为题库1000题有些偏离常规,但无论选择哪个题集,关键是大量且有目标地做题,比如你可以尝试汤加凤的1800题系列,或者是李永乐的660题集,它们都是非常有效的。1000题的确颇具挑战性,但考研本身就是一场自我磨砺的过程,能承受更多压力的人在竞争中更具韧性。接着,我重做了《十年真题解析》。同时开始了《400题》的练习,然而在最初的几章遇到困难后,我便感到有些吃力。在解题时,我对之前收集的错题格外留心。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Part不能忽视。对于长难句,可以先通读长难句解析这本书,统一感受一下自己的软肋在哪块。同时要着手开始刷真题,刷题后你会发现错题的症结多数在长难句的理解,这时可以对照答案分析句子类型再重新回到参考书上,反复理解,通过不断演练达到最终消化的效果。其实对于长难句同样可以建立错题本,可以分句型摘录,每天晚上抽出十几分钟翻一下,也会进步很快。对于阅读整体的部分,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做题做题再做题,做完认真校对答案不断反思。前期英语建议大家用张剑因为比较详细,在刷三遍及以上时可以用丁晓钟的书,答案简略同时思路也更新颖。九、十月后再刷,这时要掐时间做题,培养考试临场感,不断分析。最后就是作文啦。其实这个大家前期可以不用管。在临近考试大致一个月时再准备。我当时是早上分别背大、小作文的各一篇模版,晚上再写真题,然后翻看不同资料的参考答案摘出亮点词、好的套路及思路,总结成自己的模版,最后整合出一个终极模版,并再之后模拟时用上。这个同样要计时完成哦。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工程的学习首先需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知识。尤其是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噪声控制等模块,都需对这些基础知识有深入的理解。例如,理解污染物的化学反应机制,如何凭物理过程进行分离和净化,以及生物降解的过程等。
对环境工程中的数学和统计应用,如流体力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我会推荐多做实际计算题来提升技能。这些工具性的知识能帮助定量分析环境问题,设计出更有效的治理方案。掌握编程语言如Python或R,方便地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模拟,这也是现代环境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实验室操作经验能直观地了解环境工程的实践过程,如水质检测、样品处理等。参与科研项目或者实习,也是理解和运用环境工程理论的好方式。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还需关注环境政策法规和国际环保动态。这些不仅能拓宽视野,也能使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法规,为环境保护做出更科学、更合规的决策。
我强调的是持续学习和批判性思考。环境问题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需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不断更新自有的知识库。面对各种环境问题,需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接受,敢于挑战,以创新的解决方案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