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卷款跑路”一直是行业的老大难问题,也让很多消费者不敢轻易尝试大额健身消费。公众的朴素期待是,交给健身房的大额预付费用能够“专款专用”,消费多少,划走多少,不被挪用。但是“专款专用”在法律执行上并非易事,这一次上海长宁公证处给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式——“公证提存”。
长宁区体育局和长宁区司法局建成的全市首个健身行业“公证提存”预付资金监管平台,事实上也是全国首创。消费者所支付的预付资金将由公证机构进行监管,商家提供约定服务后,以月结的方式划付至商家,从而最大程度保障预付资金的安全。2024年6月,上海市长宁区体育健身行业“公证提存”预付资金监管平台成立,该平台上线近8个月来已接入12家商户,监督预付合同300余份。
由公证处对健身房预付费实施“公证提存”的创新点在哪里?公证机关这一法定证明机构,实施了法律框架之内的有效监管,真正做到了管得住、拨得出,对双方权益负责,消费者不用担心商家“跑路”,商家不用担心消费者“薅羊毛”。
“专款专用”说起来简单,但在法律执行层面却不简单。消费者把钱交给了商家,进入商家的银行账户,就已经脱离了自己的管控。之前所谓的“银行专用账户”,很多时候只是商家在银行另开一个账号,银行并没有监督“专款专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责任,钱划给谁,划多少,银行一般不会向消费者披露。所以,大额消费预付款一直是个监管的难点,因为之前欠缺合适的、成熟的法律工具。
去年3月发布的《2024年上海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要点》提出,对美容美发、运动健身等预付式消费领域加强风险监管,探索引入公证提存等方式加强预付资金监管。这给上海基层探索预付式消费强监管提供了方向,格局打开了,思路也打开了,对于既有法律工具再开发、新应用,也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按司法部出台的《提存公证规则》,公证提存最大的作用就是对合同双方赋能增信,资金自始至终都存储在第三方,合同履行完毕才划转资金。通俗地说,这和支付宝的工作原理类似。
原本,“公证提存”是应用于清偿债务、买房等场景,而上海将之应用于健身房预付费的消费领域。这恰恰说明,上海以制度创新保障消费信心,体现了监管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强烈的法治意识。所谓的“健身房跑路”原则上是民事纠纷,需要由消费者通过诉讼等手段来维权,但维权成本又过高,的确需要政府的监管,而政府的监管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所以需要找到合适的监管手段、精准的监管工具,让市场有活力、让商家有创新,也要让消费者有切实的保障。
“公证提存”的确打开了思路,据上海市长宁区公证处介绍,在试点“公证提存”在体育健身行业的应用后,公证处等相关单位还在进一步拓展预付资金平台的监管场景,日后有望拓展到教培和养老领域。
试点“公证提存”监管体育健身、教培、养老等大额预付消费,目前还在探索当中,还有不少的细节有待完善,比如,监管成本不低、商家会面临资金压力等等。但是,保障消费信心,就得对症下药,拿出精准、有效、合法的创新措施,上海试点以“公证提存”监管大额付费的确打开了思路,解决了痛点问题,也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绣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