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在政治学习初期,主要的关注点应放在选择题的强化上。因为分析题的差异相对较小,所以在早期要大量阅读书籍并做题,不断巩固分散的知识点,以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我遵循的是主流的肖秀荣老师的指导,后期通过背诵8套卷和4套卷来增强分析题能力。在2017年,肖老师的4套卷几乎完全覆盖了考试内容,显示出其高参考价值。然而,2016年的情况则不同,可能只有一个问题相符,可能是因为命题组采取了防预测策略,增加了不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政治试题越来越少单纯依赖记忆力,更多是以时事为基础的分析题,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死记硬背就能应对,需提前规划。
9月至10月是打基础的关键期,这个阶段主要是熟悉考研政治的整体框架,了解具体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明确考研政治考察什么?它涵盖哪些部分?每个部分如何考核?怎样复习最有效?哪些是关键和困难的部分?需要多少时间去掌握?制定合适的策略和方向至关重要。推荐参考资料包括《考研大纲》和《肖秀荣.1000题》。
刚开始接触《考研大纲》可能会感到困惑,但要坚持读完。做选择题时不直接在书上标记,可先写在空白纸上,最后再整理到书上,肖老师建议重复三次。至于时间安排,因为我一直不太重视政治,所以我不会投入过多或黄金时段,通常会在午餐后,在宿舍阳台上边看大纲边做标注,大约一小时后会有些疲倦,正好用于午睡。晚上睡前,我会躺在床上做1000题,完成后就准备休息。这样每天大概花费两小时在政治学习上。
考研数学方面:
大约在考试前一个月,进入了总结和实战演练的时期:这段时间我觉得复习相当从容,这得益于之前的大量练习,我内心深信我已经从积累中实现了飞跃,面对题目自然就有了解题方向,因此感到较为轻松。我每日都会完成一套模拟试题,随后核对答案,并标记出错误的部分,反思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哪个知识点掌握不牢还是临时疏忽?如果是粗心大意,我就用斜线标出,重新做一遍;如果正确,就不必再多虑;若再次出错,则将斜线改为三角形,提醒自己这个知识点需要巩固,之后的复习中应重点查看。我会在笔记本上记下相关知识点,时常查阅。数学向来是我的强项,只是最后考试分数不高,主要是由于计算时太过粗心所致,唉,这个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不过这不是重点,希望大家不必过多留意这一点。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一个四级刚刚过线的我,英语可以说是我超级头疼的一科了。背单词我用的是朱伟的恋恋有词,阅读只是把真题做了三遍,在阅读方面,我还是建议学弟学妹做真题,不要做市面上的模拟题、押题、或者是同源题,因为这些题的质量跟真题完全是不一样的,这些题目非常有可能对你的答题思维造成影响,所以我建议可以反复利用真题。第一遍做一做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小锻炼,第二遍做的时候要对于所有的英文句子做到精翻,这样不仅锻炼你的阅读水平,也会提高了你的翻译水平,可能第二遍做的时间会非常长,但是当你做第三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水平有非常明显的进步的。在最后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开始背作文,我跟的老师学完以后我发现考研英语作文其实一点都不难,主要考的就是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用老师的句式就可以轻易写出优秀的作文。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我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摘抄真题中一些可以用在作文中的句子。每天抽空看一些,句子不在多,熟练掌握一二十句就可以了,可以给作文增色。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等多个领域,主要探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复习时,你需对地球系统、生态系统、环境污染及其影响有深入的理解,也要关注环境保护政策和技术的发展。
在理解知识点方面,我建议从基础理论出发,比如理解环境的定义、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等。这些基础知识会帮助你构建一个全面的环境学框架。要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的实例,如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这不仅能加深理解,也有助于应对案例分析题。
对“环境学概论”的学习方法,我认为“读、记、练”三者并重。阅读教材和相关参考书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注意,阅读不仅仅是看文字,是要凭思考和理解去吸收知识。做笔记是非常有效的记忆手段,将复杂的内容简化为关键点,方便后期复习。多做练习题,无论是选题还是论述题,都能帮助你检查自有的理解程度,并提高答题技巧。
在复习过程中,我还发现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非常有帮助。凭与同学交流,共享信息,共同解决难题,甚至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个问题。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也是保持记忆新鲜的重要方式。
至于实验和实践部分,虽然不是所有学校的“环境学概论”都包含实验课程,但有机会,一定要积极参与。实际操作能你更直观地了解环境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