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选择了一本详尽的练习书籍来研读,它的篇幅相当大,平日里阅读时就像沉浸在一部小说中一样。接下来就是投入答题阶段,初次挑战1000道题目时,不必畏惧错误的积累,我曾有某个章节错了高达50%,那种失落感简直难以言表……不过,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仔细研究答案解析,并在书中找出相应原文(实际上,大部分都能在大纲中找到相似或相同的表述)。做好标记,对那些易混淆的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提取关键点,对于犹豫不决或多选题用特定方式标注(这样便于第二次复习)。每天在学习新材料之前,我会迅速回顾前一天的错题。到了重读课本并再次解答1000题的第二轮时,我的准确率竟然达到了95%,真是惊喜不已!
考研数学方面:
开学后(9月至11月):巩固阶段:数学: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再次巩固一遍全书,特别是有标记的和第一次不会的部分。10月中旬开始做真题(01-16),其间可以夹杂做张宇的模拟卷。平均2-3天一套,1天做,1-2天改。每道题都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详细批注,不清楚的地方多翻看全书或教材,再次强调计算到底扎扎实实。需要说明的是,真题比市面上的模拟题要容易,做题时间慢慢在2.5小时比较放心。而模拟题偏难,开始做的时候4小时也不足为奇,后期逐步控制在3.5小时,最后在3小时左右。不管是模拟题还是真题都尽量用答题纸完成,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选用附带答题纸的真题或在淘宝上购买答题纸。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是个持久的任务,我自认为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因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复习。首先,我专注于背诵词汇并归纳近义词、反义词及同义词,同时做历年试题(不查阅词义,只做题后核对正误)。接着,我完成了80篇阅读理解和40篇完形填空。进入第三个阶段,我每日精读一篇真题阅读,逐句翻译到笔记本上,随后做题,对照答案后,我会针对翻译错误的句子重新解析并在本子上记录,同时收集生词和重要语句。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但它让我有机会练习翻译、阅读,记忆单词,并为未来的写作积累素材,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到了第四步,我按照实际考试的时间安排,每天完成一套或半套真题,纯粹以检测复习成果为目的。即使反复做题,仍有错题出现,这就需要深入反思错误原因,防止重蹈覆辙。此外,我开始准备作文部分,对每个主题都进行了个人总结,小作文用模板,大作文则独立撰写,特别优秀的句子会被我着重记忆。我认为,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英文句子才是高质量的表达,因此在写作时我尽量避免过多复杂的从句。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物理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量子力学等多个领域。在力学部分,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原理是基础,振动和波动理论则对理解地震波探测有直接的应用。这部分的学习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基本定律。
热力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是核心,它们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也对地壳内部的热动力过程有重要指导意义。理解和应用热传导、热辐射和流体动力学是必备技能。
电磁学是物理学的瑰宝,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理解地球电场、磁场的关键。电磁感应、静电场和磁场的理解,对地球探测中的电磁测深技术尤为重要。
光学部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以及光电效应,都为遥感技术和光谱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
量子力学虽然相对复杂,但其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观念,对理解微观粒子的行为,比如电子在物质中的行为,有深远影响,这对现代地球科学中的微探针技术等有直接关联。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先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凭做题来深化理解。结合实际案例,将物理知识与地球探测技术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定期复习,构建自有的知识体系,是避免遗忘曲线的有效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如科研论文、科普视频等,帮助拓宽视野,提升理解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