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十一月:进入第三次阅读教材的阶段,或者可以选择研读肖老师精简版的教材。此时应专注于关键点。开始第二轮的1000题,全部重做,因为初次做对的部分可能含有运气成分,这次是为了确保理解无误。时事政治资料逐渐发布,每日需规划时间来学习。
十二月:利用前半个月重温1000题中的错误题目,并再次查阅教材以巩固知识。每天解决一套八套题,努力掌握每个细节,特别是选择题,每一题都至关重要。八套题的大题部分可略过。对于历年真题,除了最后几题完全基于时政外,其他题目也可能会与时政相关。下半月,当20天20题和最后四套题面世后,主要任务就是背诵,无论是大题还是选择题,熟记于心是关键。确实,这个阶段才需要大量背诵,因此全力以赴是非常必要的,持续到考试前一天都不放松。
考研数学方面:
我深信数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因为它始终遵循基本原理,不论题目如何变化多端。因此,在深入学习教材之前,我仔细研读了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的课本,完成了几乎所有的课后习题,并且解决了大学一年级购买的一本高等数学辅助教材上的所有问题。同时,我还制作了详细的笔记,记录下关键概念以及一些巧妙的积分和微分示例。在此基础上,我对诸如三角函数积分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完成这些工作时已是九月的下旬,接着我开始了全面复习。那时,我发现我能解答全书上大约80%的问题。到了十月底,我开始接触真题。
我认为真题最具权威性,所以我规定自己每天上午用固定的两个半小时来解题,并在时间结束后严谨地评分,深入剖析错误的原因。同时,我会将模糊不清的概念记在专用笔记本上,这样整个上午我都专注于数学。我重复做了两次数二的真题,一次数一和数三的真题。由于后期时间紧迫,我调整为三小时内完成两份试卷。起初,我的成绩并不理想,时间安排也常常不足,但随着不断巩固和自我挖掘弱点,我的效率逐渐提高。真题完成后,我转向模拟卷,直至考试前三天才停止。最后的三天,我专心整理了笔记,从头至尾梳理了一遍内容。由于数学考试通常在上午举行,我一直保持上午学习数学的习惯。
考研英语方面:
本人英语基础比较好,相对复习起来会比较轻松点,但是必要的准备工作还是需要的。考研英语没有听力,这一点我想对很多人都是福音,但取而代之的是考研英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大幅提升,占分值比重最高的阅读理解永远是最重点的部分,其他的部分例如新题型、完形填空、翻译说穿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加了点各自题型的特点,加了点特殊的解题方式。所以说在复习英语的时候,我认为第一要对单词有熟练的把握,不仅是本义还有引申义以及偏僻的意思。其次是熟练掌握各种句式,这个我个人认为可以以往年真题为着手,毕竟往年英语真题的数量足以让我们进行复习。再次,就是要学习如何在限定时间内去完成,而这里面太多巧劲,我建议大家可以去买本黄皮书回来看,很有帮助。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灵魂。理解并熟练掌握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基本数据结构,以及它们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我建议凭编写代码来深化理解,例如,亲手实现排序算法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或者遍历二叉树等。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心脏。对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I/O管理的理解需深入。特别是进程的并发与同步、死锁问题,内存的分页和分段机制,这些都是常考点。我推荐阅读《现代操作系统》这本书,它的阐述清晰易懂。
再次,计算机网络是连接世界的桥梁。TCP/IP五层模型(现在通常说是七层)要烂熟于心,每层的功能、协议及其交互过程要能详细描述。特别注意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拥塞控制,UDP的特点等。凭做网络实验来加深理解,比如使用Wireshark抓包分析。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的逻辑基础。逻辑推理、集合论、图论、组合数学等内容是解题的关键工具。这部分需多做练习,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理解-记忆-应用”的原则。理解概念,关键点,凭做题和编程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定期回顾,防止遗忘,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我还利用在线资源,如LeetCode、Coursera等进行实战训练,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