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土木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的分数不是特别高,但吸取教训,政治很多同学都以为不用着急,大纲出来之后再看就可以了,但是要知道,大纲出来之后就到9月快10月了,专业课和英语都比较紧张了要气定神闲地看大纲应该是不太可能了,所以之前一定要每天抽出时间看一会前一年的大纲,我身边有同学的政治是高分的,前期就开始跟着老师打好基础,到当年的大纲出来之后才可以特别淡定。当然,政治做题也是相当重要的,配套的1600题,周围的同学都觉得比较一般,比较好的是《风中劲草》系列的大纲解析还有配套的题,至少做两遍,巩固知识点。大题的话就是肖秀荣的最后预测4套卷,还有阮晔编的59道题,2014年5道大题这本书押中了4道。个人觉得大纲还是很重要的。风中劲草也是非常经典,一定认真去做。最后的背诵我用的是肖秀荣的那本,我觉得选其他的应该差别不大。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我是采取尽可能的多做一些模拟题的客观题,查漏补缺。主观题背诵的话是以肖秀荣四套题和任汝芬四套题为主。当然后面我觉得专业课和政治都要背诵,脑子都不够用。。不过还是尽力的背。
考研数学方面:
常言道,精通数学就能主宰世界,在考研的过程中,数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应当是最先启动复习的科目,我那时每天都大致浏览教科书,课堂上主要是记笔记(那时候还没全身心投入考研,希望大家能吸取教训)。我使用的是李永乐的全书,八月初开始第一次通读,九月进行第二次,十月则是第三次,总计阅读了三遍,期间还时不时回顾课堂笔记。十一月我才着手做历年真题,仅做了一遍,从2005年开始,涵盖了大约11年的题目。次年,由于有了第一年的基础,我在数学上的投入时间较少,但效率提高了不少,我仔细研读了张宇的36讲两次,虽然买了1000题但连包装都没打开。真题部分,我选择了张宇版,从1986年开始,总共有近30年的试题,之后又完成了张宇的四套模拟卷。这就是我的大致时间规划。给大家提几点建议:首先,务必提前准备,因为专业课程的压力不小,第一年我就因为后期过于专注于专业课,有一个多月没碰数学,导致考试时手感生疏,希望你们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真题毕竟少,为了增加英语的阅读量于是我们不得不购买一套英语模拟题,做模拟题的方法与做真题类似,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做模拟题不能死抠,毕竟模拟题的严谨度不如真题。答案和正确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把握做题的过程,积累做题的经验,寻找做题的感觉。考研英语核心在阅读和写作,阅读练习还是以真题为主,要反反复复多做几遍,这里介绍一个阅读四步走:1、浏览题干,划出关键词(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数字,大写字母等);2、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且注意做记号;3、比对问题,准确定位;4、仔细对照,找出答案。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土力学主要研究的是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以及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规律,这是所有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比如,了解土壤的颗粒大小分布、含水量、孔隙比等基本参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土的压缩性、剪切强度和渗透性等特性,这些都需扎实的理解。
掌握土体应力应变关系是核心内容之一。包括有效应力原理、剪切强度理论,如莫尔-库仑破坏准则,这些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工具。对土体的弹性、塑性和流变行为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再者,基础工程部分则更偏重实践应用。比如深基坑支护设计、地基处理方法、桩基础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原则等,这些都需结合土力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对这部分,建议多看实例,凭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记忆并重。对理论知识,不仅要熟记公式,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对实践应用部分,凭做题和模拟设计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复习和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这对长期记忆非常有帮助。
实验和实地考察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中山大学的实验室设备齐全,有机会的话,亲自进行一些土工试验,直观感受土的性质变化。实地考察工地,观察各种基础形式的应用,能够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具体。
不要忽视课堂讨论和团队合作。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问题,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会带来新的启发。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是研究生阶段需培养的重要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