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认为政治复习可以完全依照肖爷爷的指导来进行。从9月起开始复习,首先购入红宝书和肖秀荣教授的1000题,每一章节学习后立即做对应习题,每天分配大约2小时给政治。等到风中劲草出版,我会转而主要阅读这本书(前提是已通读过红宝书),同时配以1000题的二刷和三刷。接着是等待肖秀荣的八套卷面世,只做选择题部分。完成八套卷后,可做肖秀荣历年真题的选择题。对于那些不太关注政治动态的人来说,推荐购买肖爷爷关于形势政策和时事热点的小册子。到了12月,务必购买肖爷爷的四套卷,不用犹豫,所有大题都要背熟,一直持续到考试前一天。所用教材包括:肖秀荣全书、1000题、肖爷爷的时事热点手册、风中劲草资料以及蒋中挺的小册子。此外,还可以尝试肖8、肖4以及蒋5等各类模拟试卷。
考研数学方面:
暑假期间的强化,高数十八讲和线代九讲很认真的第二次研读,后面做了张宇的1000题(最痛苦,最难熬,也是遇到的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你们做了自然明白)。十月份开始自己模拟数学考试,上午模拟,下午三个小时总结做过的卷子,重难点一步步的查漏补缺,一直持续到考试的前一天。同时跟着老师上课,学了不少做题的技巧和套路,还记了两大本笔记,我把笔记奉若至宝,因为它涵盖的面非常全,几乎是360度无死角,各种方法都很经典,方便你打开思路,当然,这都是后期我做真题的时候的感触了。有同学十八讲做了四五遍,我倒没有做那么多次,只做了三次,每一遍都是新感觉。只要你在学,就一定会思路慢慢的都打开。之后就是十月份的模拟,张宇的真题和八套卷,四套卷。在此就提一个事情吧,就跟老师说的一样,数学不能停,每天雷打不动三个小时做数学,卡点,时间一到立刻停笔。这个习惯从十一开始就一天也没断过。真题就这样,做完一遍又一遍,总共做了三遍吧,各种考场心态都练出来了,当然你如果想达到这种水平就必须把数学模拟真真正正的当回事。
考研英语方面:
我从7月起着手英语复习,全神贯注于研读红宝书。我特别欣赏这本书每部分前的词汇表,只列出本节的英文单词,无中文释义,复习时我会先看单词,遇到想不起含义的就标示出来。持续积累词汇是我始终坚持的任务,我认为它对于维持语言敏感度至关重要。即使在最后阶段必须集中精力攻读专业课和政治,也要尽量挤时间回顾单词。此外,推荐一种记词法,一本蓝色的小册子,好像是讲解如何在17天内掌握GRE单词的,虽然书名已模糊,但其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制定的学习计划非常实用,稍作调整就能发挥很大作用。
说到阅读,考研英语阅读的关键法宝无疑是历年真题。老师教授的深入剖析方法极其有效,不仅能增进理解,还有助于形成西方思维模式,只是速度可能会稍显缓慢。我通常以一周为周期,完成一套年度真题并仔细分析。经过真题练习和解析,我能逐渐揣摩出题者的意图,那些考察作者态度之类的题目以前总是困扰我,但现在几乎不再出错。
考研专业课方面: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等多个领域。对考试,理解和掌握各个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至关重要。例如,你需理解“地域系统”、“文化景观”、“人口迁移”等核心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
关注全球和中国的重大事件及其地理影响。人文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和理论,更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比如,全球化进程中的空间重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等,这些都是常考点。要时刻关注新闻,尝试从地理的角度进行解读。
再者,强化地图阅读和解析能力。人文地理学离不开地图,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对地图信息的理解和解读题目。熟悉各种地图类型,如人口分布图、产业布局图、交通网络图等,以及如何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学习也是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凭分析具体案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例如,你深入研究某个城市的扩张模式,或者探讨一个国家的文化扩散过程。
做题和复习同样重要。历年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它们能帮助你了解出题风格和难度。定期自我测试,检查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找出不足并及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