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大纲解析是九月中旬出来的,我大概是十月份才开始看政治的。政治的资料我用的是任汝芬的序列一,感觉还不错。另外就是做题了,我做了肖秀荣的1000题和任汝芬的2000题(序列二),都做完了,错的离谱。序列一我就看了一遍,然后就是看做题里做错的选项,这些看了我很多遍,后期的下午时间,我基本都在看政治,序列二也很坑爹,没有答案解析,只能自己胡乱猜,劝大家最好别买。 政治的大题我直到12月底还没有开始背,直到考研前几天,我才把肖秀荣和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看了一遍,任汝芬的四套题感觉不咋样,我就把肖秀荣的四套题的大题背了一遍,留了个印象。关于资料。除了大纲和肖秀荣的全套资料以外,包括1000题,八套卷四套卷,此外冲刺期我还买了蒋中挺的五套。肖秀荣1000题我过了四次,这样下来我的基础部分是很扎实的,后期所有的模拟卷子我基本是十分钟搞定客观题。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在学术领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力显著。许多人主张深入研读教科书,但我个人认为,掌握定理和实例就足够了,无需过分探究定理的证明过程,那可能耗费过多时间且并不切合考试重点。建议全面复习资料至少过两遍,首次阅读时尽量解决所有题目,即使初次尝试感到困难重重,也不必担忧,这是初学者的常态。同时,应根据过去几年的实际考题类型来练习。真题同样需要重复两次,尤其是对于近年来的题型,更需深入剖析。
考研英语方面:
教训:过于纠结单词记忆。每天早上拿着红宝书背单词,耗费大量时间,现在来看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还是应该和往年真题里的阅读理解联系起来,在文中背单词,顺便还可以增强长难句的理解。长难句、翻译。长难句我看的是何凯文的每日一句。因为自己在高中的语法学的还不错,所以结合每日一句的解析还是慢慢找到分析句子的感觉了。建议自己先把每日一句抄到本子上,自己先分析先翻译再看解析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微观经济学,理解并掌握基础概念至关重要。这包括供求曲线、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边际效用、弹性等。这些基本概念不仅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工具。我建议多做练习题,凭实例来深化理解和记忆。了解市场结构的不同类型,如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以及它们的行为特征和效率,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常常出现。
深入理解效用理论和成本理论。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需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对成本理论,要清楚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分析企业在不同产量下的最优决策。
再说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的学习需把握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GDP、NDP、NI、PI、DPI)的理解和计算是基础,IS-LM模型、AD-AS模型则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务必熟练掌握。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及其传导机制是考试的重点。要理解政府如何凭调整税收和支出,或者改变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也需有所了解。
理论结合实践很重要。我会定期关注经济新闻,尝试用学到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这既帮助我加深了理解,也提高了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