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听说北京市的政治评分标准相当严格,我个人并未明显感受到分数被压低,不过观察到身边报考北京的同学在政治科目上获得高分的情况确实不多。在我看来,政治备考并不完全依赖于技巧,主观题主要靠后期的大量记忆,客观题则需要理解、记忆和实践。我较为重视政治复习,因为它似乎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购买了不少参考资料,当然有些并非那么实用,接下来我会逐个提及。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一千题》几乎是必需的,它们适用于初期练习,帮助我们熟悉考试内容。《精讲精练》与《一千题》相辅相成,看完一章就做对应章节的习题,标记错误以便反复温习。对于关键知识点,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史,绘制图表有助于条理清晰地记忆细节。此外,我还购入了《蒋中挺800题》和任汝芬的《序列二》。蒋的题目适合在时间充足时做为提升训练,而任的题目则可略过,因为它们相对较老且偏难怪。
考研数学方面:
在大学期间,我的数学成绩相当理想,同时我对这个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早在大三下学期,我就启动了数学复习计划。我首选阅读教材,不过并未完成所有课后练习题,因为数量庞大,我觉得有些繁琐。我倾向于深入理解每一个定理和定义,习惯于看完一章节课本后,配合完成一章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因此,在暑假来临之前,我已经几乎完成了整本书的复习。暑假期间,我专注于《基础过关660题》和《线性代数辅导讲义》的训练。开学后,我尝试了几套历年真题,并能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完成,这让我感到挺满意的。于是,我减少了数学的复习频率,偶尔做一些真题的部分题目。到了十月份的国庆假期后,我开始挑战颇具名气的400题。遇到难题时,我会花费将近三个小时去解答,虽然过程中有些挣扎,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而对于较为简单的题目,我通常花两个小时草草地解答后便结束了。第一次做400题时我没有全力以赴,等到题库耗尽后,我又重新做了一遍,这次我投入了更多的专注力。
考研英语方面:
由于我的翻译基础不好,暑假开始我就坚持每天一句。给自己每道题限时三分钟,无论多难都要让自己写出中文译文,哪怕自己都读不下去,然后配合讲解或者是拆分与组合一书,进行修改,学习一些翻译技巧。个人感觉翻译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反复的练习和修改中不断提高。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理论是关键。结构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涉及到力的平衡、结构变形、应变能、虚功原理等多个核心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因它们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例如,理解力矩平衡和剪力图、弯矩图的绘制,这对分析结构受力状态至关重要。
重视实例分析和计算。结构力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理解,更需凭大量习题来加深理解,提升计算能力。我建议多做历年试题和模拟题,尤其是那些涉及复杂结构的题目,它们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结构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问题。利用软件进行结构分析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ANSYS或者ETABS等,直观地看到结构在不同荷载下的反应。
再者,物理直观的培养不容忽视。结构力学中的许多问题都凭物理直觉来解决,比如凭想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何变形,帮助更直观地理解问题。我经常凭画草图,构建物理模型来辅助思考,这种方法在我备考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定期复习和整理知识点。结构力学的知识点繁多且相互关联,定期复习帮助巩固记忆,并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我习惯每学完一章就做一次小结,把重要公式、定理和解题技巧整理成笔记,这样在后期复习时会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