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正如前辈们的忠告所示,这门课程不适合提前太多时间启动,我诚恳地建议你别不信邪。提高分数的关键在于最后几个月的全力冲刺。即使你的记忆力欠佳,也不必急着提早开始,最好等到暑假已过大半时再着手。我在暑假期间稍微接触了一些政治学习,仅在其他学科疲倦时翻阅肖秀荣的《命题人知识点精讲精练》以放松,并辅以少量习题来逐渐了解考试范围。
正式复习应从九月新大纲发布后开始,那时我会依据精讲精练对照大纲仔细阅读(用彩笔标注,十分专注)。接着,我做完了肖秀荣的1000题,以及他的八套卷、四套卷,还有蒋中挺的冲刺卷的选择题。尽管我自身的政治基础不强,最后的成绩并未达到惊人之境。在备考的尾声,我常在路上听风中劲草的音频,它的确很有帮助,让人印象深刻。
考试当天,我把政治试卷的每个角落都填得满满当当,密不透风,生怕漏掉任何细节。以至于旁边的考生在我最后一刻还在奋笔疾书时露出了惊讶的眼神。我个人认为,即使答案不够理想,老师或许也会因为答题的完整性而在心理上对我有所青睐。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数学相对来说算是比较难的,我感觉今年的数学难度主要体现在计算量大(计算能力很重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和部分题目类型较偏(考到平时不主要关注的知识点)。大家根据近几年考试题型,自己规划一下复习计划。想要提高数学能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多做题、多计算、多总结。李永乐的复习全书,相对来说涵盖的知识点要比张宇18+9+9讲少一些,但是也都是考研重点,如果不想在数学上花太长时间或者感觉时间不太够,可以用复习全书。而张宇的18+9+9讲讲的更加具体,解题方法也比较多,知识点也比较全,但是要记的方法太多了,不一定可以用到很多。我当时综合了一下,看的复习全书,做的张宇的1000题,张宇18+9+9也略看了一点。但是重要的还是真题,一定要做。什么时候开始真题训练(当作考试一样,3个小时的时间),以及后面的宇8、宇4、宇1,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时间。
考研英语方面:
我英语基础一般,考的分数算比较高,除了运气,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方法啦——背真题的阅读。我想了背真题阅读能有飞跃是有道理的。一是背阅读搞定了单词。真题是最权威的,胜过任何机构的资料任何单词书。背完阅读,最重点的和常用的单词就掌握了,与其背厚厚一本单词书里你不知道哪个常用或某个词哪个意思常用,不如上真题。但不代表你不背单词书了,那是基础啊~只是真题更重要。二是背阅读搞定了长难句,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是句子读不懂,原因在于不会断句,语法不好的这会儿没时间可以不用补了,会断句就可以了。背阅读就要求了你每个句子都要弄懂不然背不下来的,而且背多了语感就出来了。三是对于把握整个文章的结构和行文有好处,每年阅读都是从经济学人等刊物直接截段落拿过来用的,这些刊物的结构和行文风格多熟悉一些,对于理解是有帮助哒。我用了近500字在讲一件事——背近10年阅读真题,可见真的很重要啦,这是英语高分的精华啊啊啊。而且做到不难,我每天早上背一篇,1个半小时左右背完。背阅读的时候我心里的暗示是,英语只要背完了这40篇阅读就没问题啦,好像是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保证,很安心呐,不会在英语上太焦虑。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A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以及统计热力学等基础知识。这部分需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特别是对熵增原理和自由能变化的理解,它们是解决很多化学反应方向性问题的关键。掌握各种状态函数的变化规律,如U、H、S、G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对解题至关重要。
化学动力学部分,包括速率常数、反应级数、Arrhenius方程等,这些都是预测反应速率和控制反应进程的重要理论基础。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帮助预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行为。在此基础上,理解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再者,电化学是物理化学中的重要分支,电池电动势的Nernst方程,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系数,以及电极过程的动力学都是考试的重点。特别是Nernst方程的应用,不仅要求公式,更需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也是考察的重点。理解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Langmuir和BET吸附理论,以及胶体稳定性机制,如溶胶-凝胶平衡,都是需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先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逐个击破难点。理论知识要深入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记忆层面。做大量的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历年真题,你熟悉考试风格,了解出题人的思路。讨论和答疑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凭与同学或者导师的交流,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复杂的理论。
复习过程中,保持好的心态也很关键,避免焦虑和过度压力。定期进行自我检测,调整学习计划,确保每一部分都得到充分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