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这次感觉政治大题改的比较严。政治关键选择题,书不在多,看一本就够了,关键是弄懂,在弄懂的基础之上能多看几遍就多看。第一遍看的慢也没关系,我看书慢就着急,我当时这样告诉自己,弄懂了哪怕只要一遍就够了,也不要囫囵吞枣看很多遍,那样根本没用。关于是否做题,我个人觉得最好把做题的时间省下来放下理解红宝书上,书中每一句话都要认真理解。后期看时间安排在做题。模拟题,见一套做一套,但做错的一定要认真分析。我犯一个大错每次错完不愿分析,导致后来还是反复错。譬如后期,肖四,任四,最后五套卷,风中劲草的模拟三套等。最后一个月可以选择一本大题资料来背,一般都是背肖四在加上自己选择的其他资料,如果前期书理解的透彻,背起来很快。最好,模拟题的大题自己想一想怎么答,特别是哲学,哲学要答的论点其实总结起来不多,同学们可以在看哲学的时候有意识的总结下,在看看模拟题关于哲学部分的题怎么用到这些观点的就可以了,自己做总结。
考研数学方面:
我首先通读了一遍教科书并完成了课后练习,确保掌握了基本知识点,这个阶段大约持续到五月底。接着,我开始研读复习全书,选择的是李永乐和王式安合著的版本。在阅读时,我不直接查看答案,而是用纸遮挡住,尝试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个思考环节至关重要。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专注于全书(线性代数部分除外)以及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义。到了八月底,我已经完整地过了一遍这两本书。
随后,我参加了老师的强化课程,这使我在知识框架和解题策略上有了显著提升。九月下旬,我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全书,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因为全书中的题目极具代表性,值得深入理解。在最后两个月,我主要以历年真题为主,并辅以少量模拟题(特别推荐张宇的题目)。真题无疑是最佳的复习资源,与实际考试题目有许多共通之处,我认真做了两遍,大部分按照真实考试的时间安排,以培养临场感,避免考试时过于紧张。最终,我数学得了130分,对此成绩我感到相当满意。
考研英语方面:
掌握坚实的英语基础确实裨益匪浅。对于英语学习,我推荐在3月至4月间启动词汇积累,要深入记忆,切勿浅尝辄止,至少重复三次,才能让那大约5500个单词在脑海中留下痕迹。务必珍惜真题资源!它们珍贵而有限,我曾因过早消耗而导致后期效果平平,因为已记住了答案。持续不断地复习词汇至关重要,不可间断!自2005年以来,英语真题的形式趋于稳定,因此过去14年的真题尤为关键,预留5套左右用于最后阶段的整体模拟,前期可按题型练习,也可适时完整做一套以熟悉流程。关键是理解题目而非仅仅完成,通过深入研究获取解题策略和经验才是目标。7月或8月开始接触真题为宜,规划好进度,做过的题要彻底消化,精读每一道题,理解选择的理由以及排除的原因,牢记并熟练掌握反复出现的词汇。长难句需独立解析,只浏览译文并无实质帮助。至于写作部分,小作文相对简单,大作文则较复杂。小作文从11月开始,了解可能考查的类型和基本构架,内容填充即可。大作文要求更高,需要闪光的高级词汇和清晰的逻辑,光看几篇范例远远不够,建议从11月底起每周撰写一篇真题作文,参照范文改进,并考虑购买作文书籍借鉴精彩表达。但最关键的一点是亲自动笔,只看或背诵是不足以提升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这个科目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应用工业设计的基本原理。你需深入理解设计流程,包括问题识别、概念生成、方案发展、原型制作和用户测试等各个阶段。对这些步骤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要凭实际案例去深化理解,例如分析经典的设计项目是如何执行这些步骤的。
对材料科学和技术要有一定的了解。工业设计不仅仅是美学的体现,更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掌握各种材料的特性,如金属、塑料、玻璃等,并理解它们在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熟悉最新的制造技术和工艺,如3D打印、CNC加工等,也会为设计方案增加亮点。
再者,人体工学是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解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产品设计中,是考试的重点。例如,产品的尺寸、形状、颜色、质感等都应该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和使用效率。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也是考察的重要部分。设计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需有前瞻性和独特性。你需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挑战常规,提出新颖且实用的设计解决方案。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结合教科书和在线资源进行广泛阅读,不断拓宽视野。多做实践项目,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帮助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这对应对考试非常有帮助。
参加一些设计比赛或者寻找实习机会,你提前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更好地理解工业设计的实际应用,也可能为申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