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复习,我个人的成绩并不突出,故只能分享一些基础经验。如果你的目标是达到75分或更高,推荐你参考那些单科高手的学习心得,每年都有不少同学能取得80分乃至9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我在政治上的投入时间有限,从9月中旬才开始,首先通读了一遍精讲精练资料,而官方的大纲解析因为内容过于繁杂,我选择了略过。接下来,我专注于刷1000题,重复刷了两次,并标记出错误题目,重复犯错的题目特别标注。这样大约到了11月,我就入手了《风中劲草》,这本书对考研知识点进行了浓缩和提炼,对后期把握关键点很有帮助。读完后再重温一次1000题,尤其关注之前做错的题目。在12月初之前,主要精力应放在选择题上,大题可暂时不必考虑。进入12月,市面上会出现各类模拟试题,其中肖秀荣的八套卷和四套卷颇具代表性。八套卷主要是用于巩固选择题,大题部分可以忽略。然而,四套卷的大题必须全文背诵,今年肖教授几乎准确预测了所有大题,因此四套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是考研冲刺阶段的必备资料。
考研数学方面:
在初期阶段,我仅限于研读教科书。我会计算阅读时间,设定目标在暑假前完成一轮复习。课后习题我大部分都做了,初次遇到的错误题目会被我标注出来,那些我认为重要的错题后来我又重新解答了一遍。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有些章节并不在考试范围内。你可以查阅考研辅导资料来确定考试内容,或者直接参照大纲列出的各章知识点进行比对学习。这个时期相对轻松,有时还需要兼顾其他课程,平均下来,每天投入到考研学习的时间大约只有五个小时。一旦完成了当日的学习计划,我就会满意地离开自习室,享受悠闲的生活。
考研英语方面:
以英语为来源的信息:我用的是张剑的历年考试真题及详解来学习。对于记忆词汇,我的起点是把从04年开始至97年的阅读理解反向做起,碰到不认识的词汇便摘录到笔记本中,并时常回顾。我想强调的是,英语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积累至关重要,重复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因此请保持耐心。至于阅读理解,我推荐何凯文老师的“五夜十篇”,尽管在阅读时可能感受不到明显效果,但它确实能帮助你在完成后提升阅读的流畅度。阅读技巧固然重要,但其根基仍然是词汇量,所以我再次强调词汇的记忆。目前阶段,你可以每日练习一篇97年至04年的真题,以熟悉考研词汇和把握阅读理解的思维方式。考研阅读主要考察细节理解和文章的整体架构,可能起初你不太明白,但多做真题就能逐渐领悟。到了7月,你应该着手处理05年至19年的试题,至少完成两到三次,这样可以了解每个单词的确切含义,如何分析句子,段落间的关联以及文章的主题。到了10月,可以开始接触12年以后的题目,因为这些更接近实际考试,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多做几次能帮你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并巩固词汇,同时还能接触到新的词汇。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基础理论是核心。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如消费者选、企业生产等,需深入理解供求关系、边际效用、市场均衡等概念。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如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等,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模型等内容。
实证分析和政策评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需熟练运用经济学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比如使用弹性理论分析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或者利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要学会从经济学角度评价农业政策,如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保护等措施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再者,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学习经济学的有效方式。中国人民大学的课程设计往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我会凭阅读最新的经济研究报告,关注农业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例如粮食安全、农村扶贫、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以此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案例分析是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好方法。我常常挑选经典的经济学案例,比如“丰收悖论”、“牛奶倾倒事件”,分析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阶段,我会定期做模拟试题,熟悉考试题型和解题技巧,也会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凭他人的观点激发自有的思考,形成多元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