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并未投入大量时间在政治复习上,是从十月份才开始着手准备的。初期阶段,我每天分配给它的学习时间是两小时,后期逐渐增加至三小时。关于参考资料,我一直遵循肖秀荣老师的相关系列。虽然购买了一整套,但实际上用到的并不多。过多且复杂的资料只会消耗时间和精力,往往得不偿失。例如风中劲草,连续两年我都购入了,但它内容实在过于精炼,对于基础薄弱的人来说可能不太友好,但又因其内容充实,让我难以割舍,总是在弃用与保留间摇摆不定,我这人买资料时有时确实会有点冲动。二战期间我就变得明智些了,只专注于肖秀荣的1000题,并结合他的知识点提要来复习。此外,肖8和肖4也是必不可少的,去年肖8的质量很高,在最后冲刺阶段极大地巩固了我的信心。当然,肖4每年都会命中一些题目,这是肯定的。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开始自己看书可能会很吃力,做数学一定要仔细,仔细,再仔细,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数学想考高分的,还可以做一些张宇的题,他的题难度很大。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很受打击,因为有的题你始终解不出,但是一看答案原来很简单,这就要求一定要先把基础打牢,另外要计算能力提高,因为数学计算题量还是非常大的。数学也要多做真题,最好做上近15年的,最起码得三遍。个人经验:复习趁早,先看两遍课本,然后整理一下课本各章节的知识点(尤其是考过的题),记住一定要全面的学习,每年地大都会出现一定量的新题,未雨绸缪,不过一定要注意校订好答案,我就是不注意这个,
考研英语方面:
考研英语的真题非常重要,至少要做3-5遍,印象中90年代到2007年以前偏简单,2007年到2020年偏难,其中2010年是难度顶峰。练习真题也可以分三步:首先,从头到尾做一遍20年真题,感受下真题风格,第一遍做真题可能会错得很惨,一篇阅读5个题目错3-4个都正常,这时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千万不要放弃;其次,第二遍做真题时是最需要下大工夫的——本次一定要重点突破阅读,此时一定要掌握理解文意的各种技巧,以及深度记忆熟词僻义,透彻解决每一篇阅读。第二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最后,再做2-3遍真题,查漏补缺,大家会发现每次重做自己都有会提升。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A主要涵盖热力学、动力学、统计热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等核心领域。其中,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基础,理解并掌握其基本概念如内能、熵、自由能等至关重要。动力学部分则需理解反应速率、活化能和温度的关系,以及Arrhenius方程的应用。统计热力学虽理论性强,但对理解和预测物质行为有深远影响。电化学和表面化学则是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应用领域,尤其是电池原理和催化机理的理解。
在学习方法上,我坚持“理解为先,记忆为辅”。对物理化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单纯的记忆公式和定理会人感到困惑。我会先尝试去理解每个概念背后的物理意义,再凭做题来巩固和深化理解。例如,对热力学状态函数,我会尝试用生活中的例子去类比,比如把熵看作混乱度,自由能看作系统自发变化的趋势。
做题是提高的重要途径。我推荐使用历年的真题和高质量的模拟题进行练习,这样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每做完一套题,都要认真分析错误,找出知识的盲点,及时填补。
我强调笔记的重要性。整理笔记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将书本的知识用自有的语言复述出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的笔记中不仅包括了重要的公式和概念,还记录了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和联想,这在复习时非常有用。
我还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论坛、在线课程等,寻找不同的解释和观点,拓宽思路。有时候,别人的理解角度可能会帮我打开新的认知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