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9月—10月,政治红宝书,通看一遍,尽量理解,尽量记住,这个阶段不需要强背,但基本的框架要记住。需要强化的地方就翻开书背一背。这时候各种模拟卷已经出来了,《肖八》买来练了练选择题,后面的大题我基本上没怎么看,培训班押的大题和肖秀荣的差不多。押题资料我大概背了4遍吧,感觉比教材好背一些,有些需要强化的地方就回去看书。这个时候做选择题我一般错14、15分左右,运气可能会到8分,选择题的每道题,每个选项我会要求自己弄懂选与不选的原因,模糊的知识点用本一条一条记录下来,多翻书去看书上原文原段。到了12月份,各大出版商的政治最后押题卷都出来了,我是在背好了最终押题版之后才做了卢欣五套卷,肖秀荣四套卷的选择题,大题一般就理了理思路,没仔细答。只完整做过2套题的样子。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我基础不好,把基础框架理解了以后进行的专题训练,要专门拿个本子做笔记,上完课再去回头看全书里的思路不清楚的题,过完这边就会觉得思路清楚很多,如果有的还是怎么做也做不出的就去问老师,我的老师很厉害,题目都是看一眼就有思路,然后给我从考点到命题思路再到解题思路讲得一清二楚。然后就开始用660来刷题,这个时候就要记录错题了,后期方便查看。660题目也偏难,而且都是考特别深入的概念性问题,我觉得质量还是很高的,做完能让概念特别清晰。
考研英语方面:
在一战期间,我对英语作文的投入不足,但在二战时,我深感其重要性,于是提早开始每日研读汪江涛的高分写作,并积累了大约15篇大作文和20篇小作文的背诵材料。同时,我也动手练习了几篇文章,避免依赖万能模板,而是自备了一些句子结构、框架和精彩语句。考试时,我能保持冷静,将所学自如运用。我认为,大量背诵是必要的,关键是要熟悉并能灵活应用,这样无论面对何种主题,都能游刃有余。
对于阅读部分,连续两年我都坚持使用丁晓钟的超精解,二战期间也参考了何凯文的方法,但我仍然认为丁晓钟的解析最为深刻,有助于构建思维模式,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我反复研习英语真题至少六遍,没有涉及任何模拟题,全心全意挖掘真题的精髓,到最后甚至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考试时我并未感到紧张,反而十分从容地完成了所有题目。
考研专业课方面:
基础物理这门科目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光学等四大板块。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背景,需有条不紊地去理解和掌握。
力学部分,重点在于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原理。对复杂问题,要学会用质心、角动量等概念进行分析。振动与波动的知识也是常考点,尤其是简谐振动和波的基本性质。
电磁学则更注重场的概念,电场、磁场的产生、分布及相互作用是核心。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理解电磁现象的关键,静电场的高斯定理、稳恒电流的安培环路定理等则是解题的重要工具。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主要理解宏观状态参数与微观粒子行为的关系,熵增原理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核心。统计物理部分,要熟悉玻尔兹曼分布和费米-狄拉克分布,理解它们如何描述理想气体的行为。
是光学,波动光学中的干涉、衍射、偏振等内容需熟练掌握,特别要注意双缝干涉、菲涅尔区的概念。量子光学中,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波粒二象性等基本概念要深入理解。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比记忆更重要。尽量从物理图像出发,凭实例去理解抽象的物理定律。多做练习题,不断巩固知识,提升解题能力。对难以理解的部分,找教材或网上的资源深入研究,甚至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模拟,这样能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
定期复习也很关键。每天抽出时间回顾所学,避免知识点遗忘。保持好的心态,自有的努力会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