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七月起开始了政治学习,首先以肖老师的精讲精练为教材,边阅读边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梳理内容架构。每读完一章,我会完成相应章节的1000题来巩固理解。第一轮下来,书籍和习题同步完成。第二轮,我专注于刷1000题,把错误的部分用彩色笔标注在精讲精练上。第三轮,我只是更换另一种颜色的笔,重复之前的步骤。于是,精讲精练上就有了不同色彩的标记,到了冲刺阶段,只需回顾自己曾犯错或不熟悉的部分即可。
我一直遵循肖老师的教学节奏。1000题接近尾声时,肖八就会出版,这时需要多次练习选择题,了解命题趋势。大题部分,肖八可以不必死记硬背,大致浏览形成印象就足够了。肖八完成后,紧接着就是肖四的发布,这时所有的题目都需要全面掌握,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大题,都要熟记于心。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还可以参考风中劲草、蒋五、米鹏的模拟卷来拓宽视野。
除了精讲精练、肖四和肖八,别忘了购买十一月推出的专题小册子,包括形势与政策以及实时热点内容,这些都是考试可能涉及的部分。
考研数学方面:
近几年考研数学趋向弱化技巧,强化计算量,所以在复习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做题速度和准确度是很重要的。每天做题至少3个小时,错题集也要做好,在考研期间可以不断的回补。基本的复习策略是先将知识点精炼复习后,强化积分、极限等重要知识点,阶段复习,此期间可以做全书,做阶段练习题,比如1000题等资料。在强化复习的同时可以做历年的真题练习,但是要保留近10年的真题来做全套计时模拟,最好选在上午,限时3小时,建议每次都要提前20分钟做完,这样才能保证考试万无一失。真题做完也要再复习几遍,做到无死角的复习,熟练各种题型。
考研英语方面:
尽管精读英语真题是一个耗时的过程,但它确实是提高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我设定了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消除所有生词,二是理解文章的框架结构。错误数量并不关键,重要的是能识别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此,我会准备两本笔记本,一本用于记录第二天仍记不住的词汇,另一本则用来摘抄真题中的陌生词汇,之后在每日的单词学习中与词汇书同步复习。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发现大部分复习内容都是那些反复难以记住的单词,因此这项工作至关重要。如果时间充裕,为了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和增强阅读技巧,你可以在复习初期挑选一些原创的短篇小说或经济学人等英文杂志的文章来阅读,目标是理解全文并熟悉常见高频词汇。我个人使用的是《华研外语》的真题集,其中包含40篇来自经济学人的节选,因为我在经济和科学类文章方面较弱,所以我首先从这些文章入手,大约读了20篇左右。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微观经济学,核心在于理解市场的供求机制,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决策理论。理解效用最大化、边际效用递减、以及生产者均衡等基本概念至关重要。市场结构的分析,如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也是考试的重点。学习这部分时,建议多做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宏观经济学则更关注整个经济体的运行。GDP核算、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都是需深入理解的内容。特别是IS-LM模型和AD-AS模型,不仅要求熟记公式,更要明白其背后的宏观经济逻辑。对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如 Mundell-Fleming 模型的理解也不能忽视。
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一是定期复习,每天学习新的知识点后,我会花时间回顾前一天的内容,确保知识的连贯性。二是做题训练,凭解答各种类型的问题,我能发现自有的弱点并及时弥补。三是阅读经济学经典著作,这不仅能拓宽视野,也能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四是参与讨论,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往往能得到新的启示。
我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国内外经济新闻,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析现实问题。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使我在考试中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