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大概是从10月份高等教育出版社《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出来之后才开始复习的。其实大纲解析四十多万字的容量对于我来说应该只能算作是一般,但是内容稍微比较枯燥一点,而且因为文字的表述方式很相似,也比较容易记混。但是只要把第一部分的马原看过之后,毛概和中特就比较容易了,而近代史和思政几乎没有什么理解难度。这本书我当时是配合着《肖秀荣1000题》来看的,基本上是像看课本一样的看完一章就做一章的选择题,感觉效果很不错,因为有题目的考察,所以慢慢的就把握住了看书的重点(虽然会感到几乎全书皆重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差别,也就不容易记混。因为我后期几乎没有背过什么(几乎没有捧着本书去外面背半天的经历),所以我觉得看的这一遍书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属于看书比较慢的盆友,但是看过之后记住的东西也稍微多一点,我大言不惭的把这种经历形容为“理解性记忆”并且极力推崇。故而,我觉得这两本参考书的价值非常高,曾有政治大神建议大纲解析需要看第二遍,如果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这一遍过后,我又傻傻的把肖1000里面的解析题带答案全部抄了一遍,当然什么都没有记住。但是后来想想,可能潜移默化之中还是会有作用的吧。
考研数学方面:
在二战期间,我对自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主要体会如下:首先,我过度沉迷于刷题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当初面对模拟题和真题,我只是匆匆完成并简单核对答案,偶尔错题也只是草率扫过便继续下一套,表面上看似勤奋,实则根基不稳,犹如建在沙上的城堡,经不起真正的考验。其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我并未充分认识到。在二战复习中,我发现自己的许多概念理解并不清晰,稍有复杂的设定,我就容易陷入误区。最后,我设定了过高的期望值,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数学一门科目上,这使得我在数学上的压力巨大,投入过多的时间。一旦考试出现意外,心态立刻崩溃,结果满盘皆输。因此,切记不可孤注一掷,将所有重量级放在某一门课程上。
考研英语方面:
我是从四月份开始背单词的,关键不要老换书,一本书一直用下去,不要看别人用什么书你也跟风,关键适合自己就好。一天背一点,不要贪多,到五月份大约过了一遍吧~其实这一遍下来感觉啥也没记住,可能心里有安慰吧,我到9月份还买了朱伟的恋恋有词,拿着书背,很有效果。从五月份开始对英语的学习除了背单词又多了一项——看长难句加做真题!(从1997年开始只做阅读partA部分),一天一篇,每篇都把里边不认识的单词、词组查好抄在笔记本上(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下学弟学妹,只做真题就够了,千万不要做模拟题,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误导你。)到大约六月份吧,这一遍就差不多做完了。这时候买的是张剑的真题黄皮书试卷版,还是只做partA,还是一天一篇,还是做完就整理,记住,光做不分析不整理等于白做!我光整理partA基本就整理了两笔记本,边整边背,要知道,真题里的单词重复率真的超级高,整理真的很重要,越到临近考试基本每科都是拿着笔记在看,而不是厚厚的单词书,书都是越看越薄的。注意,最近三年不要再做了,因为最后要当模拟题。在做真题的过程中,就没再过厚厚的单词书,而是背真题里的单词,这些就够背了。过完这一遍阅读之后,再从2005年开始做第二遍,在这里说明一下我都是复印下来做的,这样不仅可以重复利用真题,而且很有做试卷的感觉。这一点学弟学妹可以借鉴一下。做第二遍就比第一遍快了,我还是一天一篇,但与第一遍不同的是,我做完一篇翻译一篇,记住,不是口头翻译,而是书面的写下来,再和书上的翻译对照,看看自己翻译的不对的地方再改正,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锻炼了自己的翻译能力~在过这遍的过程中我也做了完型和新题型,完成了这两个题型的第一遍复习,到了11月份才开始复习的翻译和作文,学弟学妹一定吸取教训,作文书可以多买几本多背点,自然就能形成自己的思路。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普通化学这门科目,基础理论的理解至关重要。你需掌握原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化学反应动力学、热力学定律、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这些概念构成了化学的基础框架,理解它们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后续的复杂知识。
在原子结构部分,理解电子云模型和波函数的概念,以及周期表的规律性,这对预测元素性质非常有帮助。对分子间作用力,一定要明白范德华力、氢键的重要性,它们不仅影响物质的状态,也是决定许多环境化学过程的关键因素。
热力学部分,要深入理解并掌握三个基本定律,特别是第二定律中的熵增原理,它在环境科学中常常用来分析自然过程的方向性和可能性。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内容也非常重要,要熟练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并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再者,酸碱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是普通化学的重点。对酸碱平衡,理解质子传递和离子强度对溶液酸度的影响,学会使用pH和缓冲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氧化还原反应则需理解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这些都是解决环境工程中如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等问题的基础。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结合课本和习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教材时尽量理解非死记硬背,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及时查阅资料或者教他人。做题则是检验理解程度的好方式,凭大量练习,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定期复习也很重要,防止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