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机械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是我两年最不担心的事情,第一年只用了肖秀荣的几套卷,还有历年真题。我前半段做了数不过来的选择题,能找到的2000年后的题基本都做了一遍(选择做着也快,这是想得高分必要的积累,虽然我的也不算很高)。后半期我边看易错或者已错的选择题,边看大题材料。我的办法,不论什么基础,就是买来肖和任的题,对比分析他们的答案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这个问题的,他们的分析角度还有哪些不全面的地方,对照马哲教材的不同章节点,都可以做出一些新的分析点。你本着找到答案不足的目的去看,本身视角就会比较高,记忆的反而会更多。另外,高中政治一直在提的方法论,我可以告诉你们,是必考的,就算肖秀荣都不承认,但我要告诉你,必考。也许你有时候做多了卷子,看多了主观题答案,会发现,好像一个事例,好多好多分析角度和方法论都可以用来分析这个问题。那么没错,遇到这种问题我的建议就是你能联想到的方法论和观点,全都列出一点,写到卷子上就好。我们的政治考试,你真的不需要担心自己会不会答跑偏啊,是不是答了6、7点有可能有一两点跑题啊?其实你完全不用担心,判卷人只怕你答的不饱满不立体,不会因为你联想到的知识点多而扣你分。最近几年考研政策的趋向,就是想给考生更大发挥的自由,看出来这个趋势,你自己的复习应该更能得心应手。
考研数学方面:
利用张宇的十八讲与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义作为主要教材,同时配以李永乐的六百六十题及张宇的一千题作为习题集。计划在六月至七月间完成线性代数讲义的第一轮学习。接着,从七月到八月进行第二轮复习,期间不再额外翻阅其他资料如全书,因为深入理解一本书比广泛阅读更重要,反复研读才能真正记住知识点。进入八月到九月,开始着手未完成的六百六十题和一千题。九月上半月中,专注于解决这两本习题集中尚未掌握的问题。到了九月下半月,则开始接触历年真题。选择张宇的三十年真题全解析,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逐一完成,每天一套或者每两天三套,无论快慢,关键是要确保解答不清的部分得到解决。对于前十五年的题目,可不必严格计时,而近十五年的题目则需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十月中期开始,再次做近十五年的真题,十一月中旬起加入模拟题训练,可以尝试张宇的八套卷,如果时间允许,还可做四套卷。最后,在考试前三到五天内,进行一次全面的模拟考试,购买答题卡并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既可以锻炼准确性,也能提前适应考场气氛。
考研英语方面:
我保持着每日精读一篇的习惯,全书收录了十年间的40篇阅读理解。每一篇文章我都仔细剖析了三次,这样一来,四个月就悄然流逝了。接着,我便开始专注于记忆作文素材,准备迎接考试。我的阅读步骤如下:首先,初次阅读时我会完成题目,并查阅并记住新词汇的英文含义,因为中文解释可能不够精确;其次,在第二次阅读时,我会再次做题,并将文章逐句翻译成中文。起初我用纸笔记录,但后来为了省事,我选择在脑海中默默转化成中文,同样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次阅读时,我会留意那些精彩的句子,打算用于写作部分。由于此时已接近复习尾声,我开始着手准备作文。至于翻译部分,其实无需额外大量训练,当你的阅读基础打牢后,只需要集中精力练习最近15年的翻译题目,掌握正常的语序以及如何将长句简洁地翻译成短句。每道翻译题价值两分,共有四个评分点,每个点半分。通常来说,答案由四个小句组成一句,据此可以推敲出合适的断句方式。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力学,作为理工科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喻。它主要研究物体由于力的作用产生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涉及质点动力学、刚体动力学、振动理论等多个方面。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不仅对后续的专业学习,也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是基础。比如,牛顿三定律、动量定理、能量守恒等,这些都是理论力学的核心。要理解它们背后的物理意义,不只是公式。例如,理解力矩是如何影响物体转动的关键,明白动量和动能的概念帮助分析物体运动的状态。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关键。理论力学的习题往往需将抽象的理论应用到具体情境中。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遇到难题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利用图解法、解析法或实验法去求解,这能有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理论力学的知识点繁多,但并非孤立存在。凭绘制思维导图或者构建知识网络,更好地理解各知识点间的联系,这对理解和记忆大有裨益。
定期回顾和自我检测同样重要。我会每周设定一天进行复习,重做前的题目,确保对已学知识的牢固掌握。模拟试题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它帮助你适应考试的节奏和题型,提高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