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认为对于政治科目的大题,肖四是非常关键的学习资料,需要深入理解和记忆,因为肖秀荣老师的预测能力相当强,就算没有完全命中考试题目,你所记忆的知识点也会派上用场。不过,不能仅仅局限于肖四,建议在考试前的一个月,每天抽出一小时来学习并背诵其他来源的大题资料。今年我就背了一些关于十九大的专项内容和其他相关专题,就算记忆不够牢固,但在考场中也能灵活运用一两句话。
考研英语方面:
从四月直至暑假前夕,我每天都坚持做一篇张剑的《阅读150篇(基础版)》黄皮书。在此期间,重要的是别过于在意正确率,目前做阅读的目标是为了形成英语阅读习惯和培养语感,内容比答案更为关键。有人可能会问,在读这些文章时是否应该记住陌生的单词呢?这个问题因个人情况而异,如果你觉得时间允许,记单词当然有益;如果觉得已经有足够的词汇书要处理,不记也无妨。完成《150篇》后,暑假来临,我开始着手97年至04年的真题阅读,依旧是张剑的黄皮真题集。至于每天做多少篇,我认为都可以,我个人选择每天一篇。在做真题时,要注意收集不认识的单词,并结合后面的解析来剖析段落、研究问题、理解复杂句子,甚至全文翻译。尽管97至04年的题目风格与近几年有所不同,但接触一下仍然很有益。暑假结束后,我进入了05年至今的真题训练阶段,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题目的参考价值逐年提升。这个阶段的训练和暑假时期相似,依旧需要记忆新词、分析问题和段落、处理长难句。每个人应对真题的方法不尽相同,有些同学会选择每天攻克一年的阅读部分,标记新词、研究长难句,第二遍分析文章,第三遍分析题目,如此反复多次。这种方法似乎很普遍,也是主流之一。然而,我的做法略有不同,我只做了一遍,对于一些较难的文章,我会再做一遍。我每天只做一篇阅读,当天就会标记单词、长难句,分析文章和题目,以及翻译全文。因此,我的复习策略可能稍显非主流,师弟师妹们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我这个人可能比较倾向于深入钻研,无论是政治大纲还是英语阅读,我都仔细研读,认真思考,所以在做题速度上相对较慢,以至于没时间做第二遍。每个人都应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高效工具,形成独特的解题和阅读方法,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对了,别一次性做完所有真题,记得保留最近三年的,考试前半个月用来模拟实战。李剑的《考研英语词汇真经》我看了六遍。前三遍通读,第四遍只看单词,第五遍和第六遍只看例句。我认为这本书归纳得相当好。
考研专业课方面:
考古学通论涵盖了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全球各地的重要考古发现。理论部分包括考古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对象和任务、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原则等。这部分需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案例中,不仅仅是记忆。例如,理解文化层概念并能在实例中分析其形成过程,或掌握田野考古的工作流程。
掌握各种考古技术和分析手段也至关重要。比如地层学、类型学、年代测定技术(如放射性碳测年)等,这些都是解构古代遗址和遗物的关键工具。了解最新的科技考古进展,如DNA考古、遥感考古等,会答题更具深度和广度。
再者,对世界各大地区的考古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中东的农业革命到中国的青铜文明,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理解和比较这些文化模式,有助于构建全局视角。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实践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多读原著,尤其是经典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深化理解。积极参与模拟发掘或者实地考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这是非常有益的。定期进行复习和自我测试,如制作思维导图,做历年真题,也是提升效率的好方法。
切勿忽视对中国本土考古的深入学习。中央民族大学的考古学研究尤其注重中国多元文化的交汇和互动,对中国的古代文明、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有深入理解,对在考试中脱颖出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