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核技术及应用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经历:在创建好大纲后启动复习,从9月持续到11月中旬,这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要专心研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掌握考试的基本内容,接着浏览浓缩的知识点,确保心中有底。在此期间,不断地练习1000题。一旦“小草”(可能是某本辅导书或资料)出版,就要深入研读,尽可能多地反复阅读,直至你的选择题得分稳定在40分以上。1000题做得差不多时,转向历年真题,尤其是近十年的题目,要多次练习并关注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对于十年前的题目,做几次来熟悉一下就行。除了肖秀荣的题目,也推荐尝试其他来源的选择题,如任四、蒋五等,但不必过于纠结正确率,主要是体验不同的命题角度,开阔解题思维。在11月底至考试这段时间是第二阶段,全力以赴地背诵大题,肖四的所有题目务必全部背熟,肖八也建议全背,至于其他的我不曾背过,所以不多作评论。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去年三月起正式踏入数学学习的旅程,始终遵循既定的学习计划。课堂上,我专心致志地记录笔记,课后则仔细回顾这些笔记,同时深入研读复习全书的相关章节并认真解答练习题。遇到困难时,我会及时向教师请教,这样的学习循环使我在初期就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后期做真题时感到轻松许多。关键是要尽早开始数学学习,越早越好!这样可以有多次重温的机会。在最后的刷题阶段,拥有一本错题集会非常有益,至少应该用红笔标出做错或未掌握的题目,以便在冲刺阶段多次复习。
考研英语方面:
很多教育机构出版的真题集通常按94-04年和05-15年的区间划分,总计包含22组题目。头11年的部分主要用于适应考试节奏,建立自信心。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准确率显著提升,答题愈发得心应手,尽管文章内容仍感困惑,但运用策略依然能选出正确答案。对于词汇学习,我的策略是,在做题过程中标记生词,完成后立即查阅,直接在试卷上注明词性、含义和常见搭配。我还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专用于抄写这些真题中的新词,其实就是在抄写的同时,也包括了解析中提供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这个过程既琐碎又耗时,但持之以恒效果明显。起初,我一天用来看题和校对,另一天用于归纳总结,每天至少投入3小时。后来,我提高了效率,把这两项工作都集中在一天完成。每天开始新的真题练习前,我会复习之前的笔记,如此循环往复,渐渐地就会豁然开朗。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物理”是物理学的基础,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对每一部分,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例如,在力学中,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原理需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在电磁学中,电场、磁场的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理解和应用是核心;光学则涉及到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的理解;原子物理学中,氢原子模型、量子数、波动力学等知识是基础。
学习这些内容时,我建议大家先从教科书入手,逐章阅读,理解每个概念的物理意义。做大量的习题来加深理解,因理论知识只有凭实践真正内化为自有的能力。我通常会挑选一些经典的教材如费因曼的《物理学讲义》,或者霍金的《时间简史》作为辅助阅读,它们用更生动的方式解释了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
复习过程中,我会定期进行自我检测,比如每周做一套模拟试题,以此检查我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我也积极参与在线论坛或学习小组的讨论,凭他人的视角和解题思路,我能发现自有的盲点,拓宽思考角度。
对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我会尝试用图示法、类比法来帮助记忆和理解。例如,用电磁铁比喻电场和磁场的关系,用弹簧模型理解弹性势能等。
我认为,保持对物理的好奇心和热爱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当你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你就会主动去探索,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