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开始复习时在八月中旬,因为实在不想看书,想着有老师讲解会有趣很多。刚开始是看一章《精讲精练》做一章《命题人1000题》,配合着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就当是加强记忆了。当时也是在《精讲精练》的书上做了很多笔记,但后期基本没有再翻过。十一假期结束后政治一遍完成,开始从后往前做《命题人讲真题》,只做选择题,看一下大题的出题方式,其中马原要弄懂如何从材料中得出应用的原理。随后开始二刷《1000题》,只做重点章节,同时开始看《风中劲草》。《肖八》到手开始做选择题,有时间就看一看大题,同时开始看《形势与政策》。后期吃饭和午休时会看一看选择题以前的错题。最后就是拿到《肖四》做选择题,疯狂背大题。
考研数学方面:
我投入最多精力的学科无疑是数学,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程,尽管我不推荐每个人都效仿,毕竟每个人的状况各有差异。我想要表达的是数学的关键性,当专业课程分数相差无几时,数学往往是决定初试整体表现的关键。复习的核心是基础知识,我个人极力推崇李永乐的《考研数学复习全书》,它涵盖了考点详解、章节精讲和例题剖析,应有尽有。在使用这本书时,我首先通读了一遍,边看知识点和例题,过程中以教材为辅助,碰到疑问或难题再查阅教材,这种方式可能有些反常规,但我发现效果尚可。不过,我还是建议遵循常规路径,先阅读教材一遍,仅此一遍,随后充分利用这本全书。第一轮结束后,我亲自动手重做了一遍所有例题,记录在一个练习本上,这个过程暴露了我的一些误解和学习障碍,这些都是我后续重点复习的精华,务必整理出来。对于《基础过关660题》,我确实完成了,且投入了不少时间。虽然有一定帮助,但我认为其效益有限,大约70%是基础题,其余20%-30%难度较高,或是需要特殊解题技巧,或是涉及罕见的知识点,解答起来耗时较长,适合作为扩展训练,但不宜过度沉迷。此外,我还准备了《历年真题权威解析》用于模拟测试,大约在最后一个月,我从2005年至2019年的历年真题都完整做了一遍。要注意的是,2007年前的题型与现在有所不同,较为过时,所以实际的真题训练可以从2007年开始。每次模拟我都严格控制时间,限定三个小时必须结束,起初总会有一两道题未能完成,但随着熟练度提高,渐渐都能按时完成。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词汇在考试中占据关键地位,推荐每日积累词汇,我从去年三月底开始复习,而英语学习是我整个备考阶段未曾间断的部分。初期,我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记忆单词上;到了中期,由于实习的原因,我在暑期的学习进度几乎陷入停滞;进入后期,直至十月我才开始接触真题,此时时间已经相当紧迫。我大约只完成了十套左右的真题练习,并且仅进行了一轮。然而,对于每一套真题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单词,我都仔细地进行了翻译。我也推荐各位尝试这种方法来提升英语水平,我个人觉得这样做颇有成效。全文翻译的最大挑战可能是在起始阶段,可能会感到困惑,不清楚自己在翻译什么,但只要持之以恒,一段时间后就能明显感受到自身的进步。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力学,作为物理学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理解和掌握三个核心概念至关重要:力、运动和能量。首先要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何凭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牛顿三定律,并能灵活运用到各种动力学问题中;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也是解题的关键,它们为提供了解决复杂动态问题的新视角。
在学习理论力学的过程中,我认为构建清晰的物理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面对复杂的力学问题,需将实际情境简化为基本的力学模型,再应用力学原理进行求解。这需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正是理论力学的魅力所在。
对复习策略,我建议大家先从教材入手,逐章逐节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每学完一章,就做相关的习题进行巩固,这样及时发现自有的盲点。历年真题是宝贵的资源,它们能帮助你了解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题目的出题模式。我通常会在复习后期,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进行定时定量的真题练习,提升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讨论和合作同样重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探讨难题,互相讲解,既能加深理解,也能激发新的思考。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求助,无论是向老师还是同学,他们的见解可能会给你带来全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