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最后阶段的复习侧重于肖秀荣的精简版和四套卷,以及过去两年的政治真题,这些都可以作为模拟测试来操练。即使在选择题上犯错也不必焦虑,关键是要找出错误源头并集中攻克。对于8套卷和4套卷的大题目,务必熟记,因为有可能会遇到原题。即便未碰到原题,也要冷静分析材料,依据记忆中的知识框架,挑选最相关联的知识点,结合材料内容展开回答,确保条理清晰,尽可能全面阐述。
后来,我发现身边的研友开始热衷于《风中劲草》,据说这本书构建知识体系十分出色。然而,个人对此书的编排风格不太适应,加上时间紧迫,我对三大本教材只是粗略涉猎,同时并未觉得它如传闻中那般神奇。这一时期,我主要依赖的是肖秀荣的考点预测和八套卷,顺便也做了上一年的四套预测卷。这样的过程让我感到很有效,就像一个不断填补知识空白的过程。不知为何,我对肖秀荣系列有一种特别的信任感,或许是因为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吧。
考研数学方面:
从三月至四月底,我集中精力研读高数教材,课后习题是关键环节,完成例题与习题能奠定坚实的高数基础。起初,我忽视了课后习题,这让我在后续实践真题时频频受挫。我选用的是李永乐全书中的高数章节,对于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则直接采用李永乐的线代讲义及王式安的概率讲义,这样的学习方法成效显著。一开始接触概率论时,由于大二时未曾专心听讲,感到有些困难,但一旦进入状态,就会发现它是相对简单的。我先看了张宇的概率论,却觉得内容不够精炼,难以理解。于是,我反复研读推荐的资料三次(还包括一本随全书赠送的配套练习,这也做了一遍,不过不做也无妨),直到十月末。接下来,从十月中旬至十二月初,我专注于历年真题,完成了近二十年的试题,尽量保持每日一练,严格控制时间,标记出不确定或不会的题目,然后对照答案评分,回顾相关知识。所有真题至少过一遍,再重复一次。最近两年的真题应保留,在考前几日作为模拟。十二月以后,重温基础知识的定义笔记等,有条件的话,可尝试张宇的最后四套卷,其难度较高。此外,我购买了660题,专练选择和填空,但由于时间紧迫,只做了一些便放弃,建议十一月前有余裕的同学可以试试,这对选择和填空题有很大帮助。再次提醒,务必扎实基础,切勿急于做真题,大纲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掌握,无论你认为是否可能考到,这是经验之谈。
考研英语方面:
我英语最重要的是词汇,一定要背单词,反复背,单词是基础。我用的是默默背单词,每天都背一些,坚持下来,到考研时单词已经背了2-3遍,同类型性的还有百词斩,扇贝等。英语就需要一直刷真题,真题要反复刷,看到真题中一些不会的单词,短语一定要写到笔记本中,真题中每年都会有很多单词重复出现,至于好的句型句式可以写下来用作作文的素材。还是那句话,英语一定要多练,每天都得练习和背单词。作文,最好不要等最后突击,那样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出彩,好作文应该是积淀的结果,我的方法就是做阅读的时候把文章好的句型挑出来,模仿造句,这样可以锻炼你的造句能力,也能积累语料,为后期总结模板做储备。我最后总结了几套模板,考试时将他们结合了一下,行文顺畅,句型华丽,相信我的作文分数应该不低。
考研专业课方面:
化工原理是一门涵盖流体力学、传热学、传质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喻。对流体力学部分,理解和掌握伯努利方程的应用,以及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如雷诺数的判断,是基础。要深入理解泵和风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曲线。
传热学部分,需熟练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各种计算方式,比如自然对流、强制对流、辐射换热等,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了解并理解各种换热器的设计和操作也是关键。
再者,传质学的学习,重点在于理解质量传递的基本概念,如扩散、涡流扩散、分子扩散等。还要熟悉并掌握各类分离设备如精馏塔、吸收塔、干燥器的操作原理和设计计算。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我会建议大家尽量找到相关的实验或案例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历年真题,它们帮助你了解考试的风格和难度,提升解题速度。
化工原理涉及大量的公式和图表,记忆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我的建议是,凭构建思维导图,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便于记忆,也有助于理解和应用。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是保持知识新鲜度的关键。每周设定一次模拟测试,检查自有的学习进度,及时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