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第一次准备考研时,我在十月份启动了政治复习,也阅读了一遍红宝书,并购入了陈先奎的2000题集,每日仅投入一个小时。直到十一月底我才完成这本习题集,紧接着又复习了一遍,却仍感到困惑,很多内容都无法牢记,甚至开始懊悔选择这本资料。进入十二月,我开始焦虑,发现面对真题选择题只能凭直觉猜测,而对于大题则完全无从下手。于是,我购买了任汝芬的《考点识记》,疯狂背诵,但实际上似乎并未起到太大作用。第二次备考时,我从十一月中旬开始复习政治,舍弃了2000题,转而专心研读红宝书,并配合世纪高教版的1000题进行练习,题目量适中,每读完一个章节便做相应习题。由于之前的基础,这次进度较快。十二月时,我购买了肖四肖八,只做了选择题,题目简单且准确率高。在考前两周,我重新审阅红宝书,有针对性地挑选内容复习,同时回顾课堂笔记以构建知识框架。每一章结束后,我会绘制框架图,尤其是对于近代史的关键时间和事件,需要连贯掌握。我还专门背诵了一些标准表述。在红宝书上复习了一周后,我集中精力攻克哲学部分,因为这部分大题的区分度最高。我根据老师的哲学框架进行了细化,制作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包含了所有原理及其方法论含义,当然,理解原理是首要的。我找来了过去三年的政治真题,针对哲学题,首先回答显而易见的部分,再依照我的框架一一对应,只要有相关性就写下来,先列原理,再写方法论。如此一来,每个哲学原理都涵盖在答案里,确保了全面性。进入考场前,我检查了最后五套卷中做错的选择题,考试时还真遇到了一道错题。
考研英语方面:
早期5月前都在背单词和那黄皮书练手,推荐一个背单词软件,超级好,墨墨背单词,首先是它的设置很好,每天都要先复习完才能看新的单词,第二每天的奖赏机制特别好,最后的段子也好幽默,我是一直到最后考英语,都基本在每天都背,感觉用书的效果不是太好。我喜欢晚上吃过饭散散步,也当锻炼身体,我一般边散步边背词,效果挺好,你要是想做些其他的也行。据说背单词在心情愉悦的时候记忆力最好,而且间断背词会更好,好好利用下自己的碎片时间吧。这段时间还利用何凯文的长难句,给自己的英语语法结构打了基础,后期翻译看阅读都好了很多。11月份以后再选择性地做一些真题里面比较好的题目,到了12月份的时候,应该开始系统性的训练了,把完型,阅读,新题型,翻译这些题目的解题技巧,通过做题都熟悉一下,因为很多题目放下时间长可能方法都生疏了,最后,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一定要在考试前十几天做几套模拟题,张剑最后五套题就是很好的材料,难度比真题稍大,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时间,以及技巧的运用。
考研专业课方面:
体育学基础综合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入的科目,它包含了体育理论、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多个领域。在复习初期,你需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构建一个宏观的知识框架。例如,了解体育的历史发展、体育的社会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
在运动生理学部分,重点在于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如能量代谢、心肺功能、肌肉收缩机制等。这部分需结合实际运动情况去理解和记忆,例如,为什么长跑后会感到疲劳,这背后有什么生理机制?
运动心理学则探讨了运动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比如运动员的心理调适、竞技压力管理、团队协作的心理因素等。这部分的学习凭阅读案例,或者自我体验来加深理解。
至于运动训练学,需掌握训练原则,如适量负荷、个性化训练、恢复原理等,并能按具体运动项目设计合理的训练计划。这部分结合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进行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主动学习意味着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是要积极思考,尝试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结,形成自有的见解。深度学习则是对每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不是浅尝辄止。对难点,我会采用刻意练习的方式,反复研读,直至完全理解。
,历年真题是宝贵的资源,凭做题,你了解考试的出题模式和重难点,也能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不要忽视小组讨论或寻找导师指导,他们的视角和经验帮助你看到自己可能忽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