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显然,我在政治科目上的表现并不理想,因为它通常都是大多数人取得七八十分的领域,因此我在这部分明显失分了大约十分。我吸取的经验是,复习策略有所偏差,关键应聚焦在选择题上,毕竟主观题的得分差异不大,而选择题才是决定高低分的关键。推荐大家紧跟肖秀荣的步伐。此外,尽早启动复习计划会更好,这样到了后期,你会感到更加从容,自信心也会更强。
考研数学方面:
学数学确实有些挑战性,关于数学的学习资料,我就分享一下个人的经验吧。我强力推荐汤家凤的1800题,并且我反反复复研读了复习全书,这本全书的确很有帮助,虽然难度不小,但只要耐心钻研,多看几次就会有所收获。在攻读全书的过程中,我还配合做了张宇的1000题。进入九月中旬,我开始每日一练张宇的30年真题解析,每套题目耗时三小时,完成后还会自我批阅,平均每天大约投入五个多小时在数学上。直至考研前夕,我都一直在重复练习全书和真题。我在数学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做了很多习题。我个人觉得有效的方法是:参加一对一辅导(相信我,视频教程效果不如这个),做汤家凤的1800题,精读复习全书,以及不断演练张宇的真题全解,不断循环真题和全书的练习。
考研英语方面:
我建议尽早着手准备。每天留出一点时间,关键是要持续进行阅读或记忆单词。研究生阶段的英语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基础(考研词汇量可能还不够)。如果觉得专门学习英语过于繁重,那么查阅与你专业相关的英文论文会是个好方法。我只用了两本书作为参考资料:首先,张剑的《阅读理解150篇》(实际上只有100篇),由于我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所以感觉它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对于时间宽裕的人来说,可以选择先做真题再做这本书;其次,就是《历年真题集》,我总共做了两遍选择题,从11月份开始,大约每隔一天做一套,以保持答题的状态。在后期,每天至少完成四篇阅读理解,不必过于在意对错,但必须坚持不懈。阅读时应带有目的性,寻找关键词,准确定位,并排除干扰项,这时你会发现词汇积累的重要性。如果你能认真对待几年的真题,每年遇到的陌生词汇都会变得逐渐熟悉,看得越多,记得越牢。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企业的行为和决策,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现象,包括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对微观经济学,理解和运用供需模型、效用最大化、成本利润分析等核心概念至关重要。对宏观经济学,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基本指标及其影响是基础。
理论与案例结合是我学习经济学的有效方式。理论知识虽然抽象,但凭实例将其具体化。例如,理解价格弹性时,凭分析咖啡和茶叶的价格变动对其需求的影响来深入理解。关注国内外经济新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既能提升理解力,也能增强分析能力。
再者,数学和统计工具的应用也是经济学的一大特点。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学问题。例如,边际分析需用到微积分,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则离不开矩阵运算。
持续练习和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做大量的习题,尤其是历年真题,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定期回顾课堂笔记,梳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这对理解和记忆经济学原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