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电子信息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七月中旬起开始投身于政治学习,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从七月下旬至九月底,我同步推进《1000题》的学习,每完成一个教学单元,随即配合练习题来加深印象。鉴于政治涵盖的记忆点繁多,对大多数初学者而言易忘,做题能有效识别关键考点或易混淆的部分。做《1000题》时,我倾向于不在书上直接写答案,以免影响后续的复习。我会在纸上记录答案,对照正确答案后,在书中标记错误题号,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复习划定范围。这一时期,我在感到其他科目疲劳时插入政治学习,以理解性记忆为主,较为轻松,起到了调整学习状态的作用。
进入十月份至十一月中旬的中期,我继续强化选择题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并加入了《肖秀荣时政》。早上,我会固定花费一到一个半小时回顾讲义内容,特别是需要牢记的选择题知识点。晚上,我会留出半到四十分钟重做早前的错题,如果再次出错,则需深入剖析原因,熟记相关知识点。如此反复,选择题的掌握度显著提升。同时,利用《肖秀荣时政》稍作休息,书中的重点以黑体标出,其余辅助理解。时政书后的选择题也应完成,它们以专题形式呈现,有助于找准考点。
最后阶段是从十一月中旬直至考试,主攻大题,同时不忘选择题的考点记忆。大题部分唯有不断背诵,我主要精读了肖四和部分肖八,如果有余裕,多背一些总是有益的。
考研数学方面:
人们常说精通数学就能主宰世界,这话确实不假。数学考试拿高分至关重要,而且它也是耗费时间最多的科目。我认为首先应当深入研读本科教材,并完成课后习题以初步掌握知识。(在这里我想抱怨一下我的大学数学教育,过于基础的教学内容让我轻视了数学的深度,结果没能好好研读书籍,导致后来很多定理和公式记不住,即使反复阅读数学全书,依旧印象不深。)接着,你可以开始使用复习全书,市场上的选择有“二李”和“李王”的版本,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前者,但在第二年我也涉猎了后者。通读复习全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尽量多过几遍,实际上不需要每个细节都精通,因为有些过于复杂的题目在考试中并不会出现。我在看书时遇到难题,会尝试思考片刻,如果解决不了就立刻查看答案,理解为何自己未能解答,然后熟记解题步骤。每个人的學習方法各异,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能有效吸收知识的方法。
接下来便是大量练习的阶段。我购买了许多习题集,如张宇的1000题、汤家凤的1600题和李永乐的660题等。660题我做得最勤,两年下来至少做了四至五遍,尽管题目难度颇高,但我感到受益匪浅。坦率地说,我缺乏毅力,许多资料刚开始时充满新鲜感,但能坚持到底的寥寥无几,这是我的一大弱点,希望你们能有所不同,不论使用哪本习题集,都要全力以赴,彻底消化每一个问题,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最后,冲刺阶段的模拟试题尤为关键,历年真题必须反复操练。我自己做真题时会在白纸上写下答案和解题思路,之后再进行修正。后期若有闲暇,多回顾几遍,觉得这种方法很有效。
考研英语方面:
投入大量时间钻研历年试题,每两日研习一篇,如此进度,整年试题在一周内勉强能完成。考虑到中途需要适时地调整休息,整个过程占据了我两个多月的时间。即便临近尾声,我对真题的重视仍未减退,精读与背诵仍是每日必修课,而做练习题则总是安排在其之后。对于作文,我选择了《王江涛考研-英语满分范文背诵》,大小作文各熟记十篇。此外,坚持每周实战演练,渐渐消除了我对写作的恐惧。至于阅读速度,考研英语考试总计三小时。我计划分配时间为:大作文和小作文共需50到60分钟,阅读五篇文章耗时100分钟。剩余的20分钟,10分钟用于完形填空,另10分钟留给翻译。我的答题顺序是:先大作文,然后阅读,接着小作文,再来是完形,最后是翻译。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本概念至关重要。化工原理涉及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等多方面知识,这些基础理论是所有后续学习的基石。例如,要深刻理解流体静压、动压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管道流动中的应用;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能帮助分析和预测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传质过程的理解则需深入研究扩散、对流和蒸发等现象。
熟练运用公式和计算技巧。化工原理中有很多复杂的计算,如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相平衡计算等。这些都需反复练习,形成快速准确的解题能力。但要注意,单纯的记忆公式并不足够,需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这样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再者,重视实验和案例分析。化工原理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实践操作同样重要。凭实验室的实践活动,直观地看到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加深理解。分析实际的化工案例,如化工设备的设计、运行优化等问题,提升工程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团队合作和讨论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与同学一起讨论难题,互相讲解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激发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