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国民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在政治学习方面,初次考研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我对政治科目的准备不足。和其他考生一样,我也曾疯狂地搜集各种备考经验和联系前辈求教。普遍来说,身边的考研前辈们都没有因政治而困扰,他们通常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课程和英语上,认为随便记一下政治就能轻松拿到七十分以上。于是,我也轻视了政治的学习,每天草草地翻阅几页就自欺欺人地以为复习过了。然而,在考试当天,当我拿到试卷时,彻底傻眼了。不仅多选题无从下手,就连单选题也让我感到困惑,每一题似乎都认识,却又无法确定正确答案。政治考试结束后,我预感今年的考研将会以失败告终,心情无比沮丧。
针对政治复习,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我开始认真对待,购买了一本选择题背诵手册,每天固定时间记忆重要考点。经过两个月的坚持,我逐渐找到了做政治选择题的感觉,脑海中构建起了各部分的时间轴和事件链,解题能力显著提高。此外,大量刷题同样关键,我完成了肖秀荣的1000题四遍,以及其他教师的类似800题、1200题至少两遍,可以说我是刷题的狂热者。到了考研后期,我把重心转向政治冲刺,购买了几乎所有知名教师的模拟试题,专攻选择题。做完这些题目后,我能大致把握到当年的重点和考点所在。
总结我的经验如下:
1. 梳理“线索”至关重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点琐碎,难以零散记忆。你需要找出时间线、事件线、人物线等线索,按部就班地记忆重大历史事件。
2. 反复出现的考点必须牢记于心。别误以为只有大题需要背诵,前期的选择题考点也要熟记,并且要做到滚瓜烂熟,避免答题时犹豫不决。
3. 多做模拟题,培养手感。由于我第一次考研的政治成绩较差,第二次备考时我做了大量习题,结果证明这确实有助于了解题型规律,找准考点。
考研数学方面:
大约在十一月,张宇的八套模拟试题问世了,我个人认为这些题目设计得相当不错,虽然有些挑战性,但并没有超过考试的实际范围,不像一些人所言的过于离谱。我记得在我准备考研期间,看到很多人在宇哥的微博下留言,抱怨题目难度大。不过,我还是以完全模拟真实考试的态度认真地做了两遍。第一次,我用铅笔作答,因为试卷留有足够的空白。第二次,我把答案全部擦掉,重新再做了一遍,以便整理出常考题、难题以及新颖的题型。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词汇时,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单词书籍虽样式各异,实质内容却相差无几,毕竟研究生考试要求的词汇量是统一的。我当初选购的是《考研英语词汇》的正序版,后来又与同学互换使用了乱序版,分别进行了背诵。词汇好比英语的基础框架,缺乏足够的词汇积累,阅读理解将难以开展。这个过程确实单调乏味,需要自我毅力来支撑。实际上,你可以提前开始,比如在大三下学期就着手记忆单词。当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词汇后,可以尝试去做一些英语真题,从而初步了解其出题风格。坦白说,我对英语的复习投入是最少的,每天只坚持做两篇阅读并记忆一些单词。虽然我的英语水平并非顶尖,但成绩却让我深刻体验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道理。准备得越充分,得分的可能性越大。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核心。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例如供求曲线、边际效用、GDP、通货膨胀等,这些都是经济学的基础,需深入理解和记忆。对这些知识点,我建议多做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并凭画图、列公式等方式加深理解。
要关注实证分析与政策应用。国民经济学不仅研究理论,更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解并运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是一项重要技能。例如,IS-LM模型、AD-AS模型等,都需熟练掌握并能灵活应用。这需大量练习,尝试解答历年试题,或者阅读相关学术论文,提升分析能力。
再者,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也是考察的重点。这部分内容需大量的阅读和理解,尤其是经典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等。凭阅读原著或教材来深化理解。
持续关注时事经济动态。国民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紧密相连,了解并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比如全球贸易、货币政策变化、经济增长趋势等,将有助于你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订阅经济类新闻网站,参与讨论论坛,提升经济敏感度。
在学习方法上,我提倡“精读+广读”。精读是指深度研读教材和参考书,把握每个知识点;广读则是广泛阅读经济学相关的文章、报告,拓宽视野。定期做题,及时复习,保持知识的新鲜感。找到适合自有的学习节奏,保持好的心态,这是长期备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