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首先澄清,我是理工科背景,别一听政治就觉得头痛,或者因为我偏文科就小瞧它。实际上,考研政治作为一门考试,自有其规律可循。我在八月底开始阅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直到九月初大纲发布时,我才刚刚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前期的马哲和政经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有老师的指导,理解还算顺利。往后的内容,你们会发现进度会明显加快。这里有个经验教训提醒大家:务必以大纲为基准!以大纲为基准!以大纲为基准!大纲公布后,我继续使用《精讲精练》复习,因为它与《一千题》配套,可以直接找到题目答案所在的页面,这样确实节省了不少时间。但到了后期,当你做模拟试卷时,你会发现许多内容《精讲精练》并未涵盖,只在大纲中有提及。这是因为《精讲精练》出版较早,而大纲每年都有所调整,这些新增或删除的部分往往就是考试的重点。当然,《一千题》也得反复练习,我总共做了三次,建议不要直接在书上做,而是另找本子记录答案。这样在第二次做时,可以对比前后两次,找出哪些知识点即使已经做过一次仍然记不住,这些就要加强记忆。对于记忆知识点,《风中劲草》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资料,几乎是每位考生必备的。进入后期,各种模拟卷会陆续出现,我做过的有肖八、肖四、蒋五、任汝芬四套和任燕翔四套题,只做选择题部分。可能有人会问,是否需要做这么多题?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必要的,因为不同老师出题风格各异,而且政治题目的灵活性很高。因此,我的建议是每种模拟题都尝试做一做,并整理背诵错误题目。至于政治的历年真题,在所有科目中可能是最不具参考价值的,由于政治具有时效性,去年的考点今后很可能不再出现。因此,真题如果想做,就做选择题感受一下就好,不做也没关系,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钻研。
考研数学方面:
从九月到十一月,我重新研读了三本书,并于十月开始接触真题,通常每隔三四天就会完成一套,随后深入剖析每一道题目。在闲暇时刻,我会持续翻阅这三本书和660题(它们百读不厌,到最后阶段我专注于攻克错题)。对于高数部分,推荐以汤家凤为主,张宇为辅助参考(如果不需要,也可忽略张宇)。线代部分,非李永乐莫属,他的教学无人能敌。阅读教科书旨在掌握基础知识,但数学考试具有特殊性,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练习材料。善用数学教材,精确聚焦,即便时间有限,也能有望取得满分。李永乐的复习全书难度适宜,题型归纳精炼,题量适中,我认为至少应重复练习三次以上。后期则可购买模拟试卷进行训练。虽然模拟卷质量参差不齐,但真题始终是重中之重,不容忽视!我在一个笔记本上整理了所有公式,在考前两周每天都背诵一次。
考研英语方面:
本人从三月份开始背单词,5月开始做真题。从英语近10年真题开始做起,只做阅读,每天一篇,做完整理不会的单词和短语。英语结束以后大概九月中旬开始做前几年的阅读,同样每天一篇。我在做阅读的时候都是掐着时间做的,基本都在时间规定内做完,保持手感。阅读结束后做的完型,同样是每天一篇,然后整理。完型比阅读少很多,所以做完以后我又做了一下模拟题,不过模拟题保持下手感就ok,不需要太在意对错。十月后期开始背道长的作文,十一月中旬开始整理自己的作文模板。翻译没有系统的练过,只是做了真题翻译,所以最后的翻译做的不是很理想。
考研专业课方面: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子与自动化领域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涵盖了系统的建模、分析、设计等多个方面。理解并掌握系统的基本概念,如传递函数、根轨迹、频率特性等,是学习的基础。我个人认为,深入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因它们构成了后续深入研究的基础。
对传递函数,你需明白它是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一种数学工具,能够反映出输入信号对输出信号的影响方式。在学习时,我会凭大量的例题去理解和应用,绘制零极点图也能帮助我直观地理解其特性。
根轨迹分析则是另一个关键点,它能帮助了解系统稳定性以及动态性能。我建议多动手画图,结合实际问题去理解各种参数变化对根轨迹的影响,这样加深印象。
频率响应法则是一个实用的设计工具,凭Bode图或Nyquist图,直接观察到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这部分需大量练习,以熟悉图表的读取和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理论-实践-反馈”的循环模式。每次学习新的知识点后,都会尝试解决相关的习题,对照答案反思自有的思路是否正确,不断调整和优化。我还经常参加线上线下的讨论小组,凭与他人的交流,我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
对教材的选,我推荐胡寿松教授的《自动控制原理》,这本书讲解清晰,例子丰富,非常适合自学。利用网络资源,比如Coursera、Khan Academy上的相关课程,也作为辅助学习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