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金融贸易电子商务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身为一名文科出身的高中生,我对政治有一定基础,这次考试的表现算是过得去,毕竟我没怎么全力以赴。我只是简单浏览了一遍《风中劲草》的政治经济学部分,那份xiaoxiurong的考点预测背诵版则未曾开封。我的重点放在了各路名师的模拟题集上,主要做了最近五年的真题及肖四的练习。今年许多教师精准预测了不少主观题,然而有些考研同伴却觉得肖老师的命中率不高。尽管肖四中没有直接匹配到今年试题的题目,但我认为他的很多主观题答案都能与实际题目相结合。此外,肖老师的最后预测资料里居然有四道与今年主观题相同的题目,我当时并未特别留意,仅凭出色的短期记忆记住了答案。第二天看到试卷时,我发现竟有四道原题,顿时激动不已,立刻把答案写上了。不过,主观题得分偏低,实在让我困惑,可能是因为我在前面部分写得过于详尽,导致后面略显仓促吧。
考研数学方面:
我于三月中旬启动了数学复习计划,入手了李永乐的复习全书作为起点。初次翻阅时,确实感到有些吃力,尤其是微积分部分,由于大学一年级学习的知识已模糊不清,重新掌握颇有挑战性,再加上全书中的习题难度超越了教材。因此,我决定从基础知识着手,逐步提升难度。第一遍研读全书较为缓慢,有时花费数小时也只能消化寥寥几页,遇到许多难题在所难免,此时不必过于焦虑,因为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如果首次通读就能解答所有题目,那就可能低估了李永乐的深度……直到六月底,我才完成了全书的第一轮阅读。
暑假期间开始了第二轮学习,由于之前打下的基础,这次的速度明显加快,很多内容我已经能熟练掌握。接着,我集中精力攻克那些尚未理解的部分,尽管不能保证全部明白,但我会尽力去争取。听课时做笔记至关重要。到了暑假尾声,我已经将全书完整地看了一遍。随后,我用几天时间回顾整理的笔记。紧接着,我购入了一本660题,在第三次阅读全书的过程中,我会在晚上挤出时间做660题的选择题。这时,由于教师已经讲解过专题训练,我发现这些题目并不像他人所述那样艰难。
考研英语方面:
首先是单词,我用乱序版背了第一遍,之后就从网上找来电子版,(这个时候开始做真题的阅读)筛去一眼我就知道意思的,剩下的订成小册子,差不多一页二十行。第一天,只看每一页的第一行单词,第二天,看头两行,以此类推,这样一遍之后,再从最低下开始,倒着轮一遍,差不多两遍之后,单词就差不多了。英语重点是阅读理解和作文,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题型就不重要,而是要重点突破。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我一般会一篇阅读理解看四遍,每一遍练习的东西都不一样。第一遍就是在15—20分钟把题目做完,然后对答案,这是解题的过程。第二遍,就开始认真仔细看每一段,把不会的、意思模糊的单词、短语、结构复杂的句子整理出来,再用单词软件详细的查阅每个知识点,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复杂的句子结构进行分解、举例,也整理在笔记本上。我一般按照年份进行整理,每天也就整理一篇阅读理解。这是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第三遍我会把整篇文章口头翻译一遍,然后把翻译内容与资料书的内容对照一下。这个过程很短,基本上是脑子过一遍。这是翻译阶段。第四遍,就会把每个自然段的结构、内容、意思剖析一下,每道题对应哪个自然段,各段落的逻辑关系等等。这主要是复习新题型的过程。所以,一篇阅读理解就可以把整个真题的题型大体复习一次。每天一篇,坚持下来,会积累很多东西。作文不要很死板的套用一些模板,让阅卷老师发现会往死里扣分,所以最好总结一些自己认为很充实的一些句子,自己整理一套属于自己的模板。其他题型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专项练习。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一切以真题为研究对象。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二是一门深度探讨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微观经济行为的学科。它包含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需理解和掌握的理论知识相当广泛。你需对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等微观基础有深入理解。这些理论是分析企业决策和个人选的基础,也是后续课程如产业组织、博弈论等内容的基石。
在宏观经济学部分,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核心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你需理解国民账户体系,熟悉IS-LM模型,以及AD-AS模型,这些都是用来解释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影响的关键工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也不能忽视,它们在现实经济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对这样的科目,我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构建框架**:我会建立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知识框架,把每个知识点放在合适的位置,这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理解非死记硬背**:经济学是逻辑性强的学科,理解比记忆更重要。尝试用简单的例子去理解复杂的经济原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3. **做题实践**:凭做题,我检验自有的理解程度,并锻炼解题技巧。尤其是计算题,需多加练习,提升速度和准确度。
4. **关注时事**: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经常阅读经济新闻,结合实际案例来理解理论,加深印象,也有助于应对论述题。
5. **讨论和交流**:与同学或教师讨论经济学问题,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启示,也能激发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