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世界经济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熟记了肖四是也研读了小黄书的大题部分。如果时间充裕,我觉得可以从两位教师的冲刺复习资料中选择来背诵大题,毕竟虽然主要考点清晰,但各老师的答案阐述可能略有差异。然而,大题分数差距并不显著,所以不必过于集中在大题上寻求大幅度提升分数,实际上政治得分差距一般不会太大,大题的分差更是微乎其微。由于肖四发布时间较迟,你可以先看看其他非主流教师的预测题目。
考研数学方面:
对于数学,我的基础近乎为零,是从今年三月才开始从头学习的。我积累了两大本厚厚的笔记,并坚持在纸上详尽地写出课后题的解答步骤,力求清晰不遗漏,以便于查找错误。我会特意标注出那些还没掌握或者原本会却做错的题目。初次尝试进展缓慢,我购买了660题但并未动笔,因为听闻其难度大,我选择了绕行。不过,我对核心知识点的笔记进行了深入的两次复习。之后,我又购入了一本复习全书并完成了一次通读。进入后期阶段,我转向了全套的真题和模拟题训练,同时注重剖析自己的错误。许多人推崇的复习全书确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未使用的660题则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在数学这个科目上,我发现投入与收获的比例相当高,精研考纲涵盖的教材多次,其效果远胜于草率地翻阅多本书籍。因此,购书时应避免贪多嚼不烂。
考研英语方面:
张剑的历年英语真题解析,也就是俗称的黄宝书。如果你也是处于想把英语拾起来找点感觉的话,那我推荐你需要找一本不是很难的阅读资料,不需要太深究,做一做,看看答案,但是一定要看一下解析,看一下错误原因。我当时是用的考试虫的阅读,他每个单元有四篇阅读,一篇新题型,前3篇阅读都是简单类,最后一篇是较难。也谈不上好还是不好,就只是一个练手的过渡期。我在八月份的时候开始做的真题,是从1991年开始做的吧,也算是那2000年之前的当练手,毕竟他比市面上的资料靠谱。先是做一遍,看一下正确率,然后带着看一下错误选项的原因。然后一直做到了2002年。然后就是倒回去做第二遍。我的过程是这样的,一句句翻译,自己现在原文上面可是大略的写一下意思,然后对照标准翻译,在订正。这个过程其实挺耗时间的,但是有它的好处。在才开始翻译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句序什么的甚为痛苦,可是静下心来,翻个几年,你将会有大收获。还能练翻译,就不需要特地挪时间练翻译了。我在把1992-2002翻了一遍之后,再去做2003-2008,过程和上面一样,可是明显在翻译的时候容易多了,特别是到2005年之后,几乎不用怎么多写,只需要把一些长难句写粗来,而且翻译的正确率上去了,做阅读看答案也好理解多了。我是特地留了最后三年没做,想要最后一个月测评的。这一遍做完,你会发现第一遍做的答案自己完全没有印象,所以放心大胆的做真题吧。在第二遍的时候,还有一个大任务就是分析题目,正确选项为什么正确,错误选项为什么错误,是什么错误。同时也要分析文章结构,分几段,每一段主要讲什么。这一遍做完后,就开始做第三遍,文章大略看一下就很容易有框架了,继续做。其实,要是认认真真每天进行这些工作,在加上背单词,其实做完这些的时候时间不是很多了。所以早点做真题是没有关系的!最后一遍我就是读真题,大声读粗来,一边读一边想着文章结构,就会有很大的阅读的感觉。最后一点就是,在最后一个多月主攻作文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放掉阅读,因为那个时候怎么的怎么的对真题也比较熟了,再不济每天也得读个一两年的真题。我的这个准备过程是比较耗费心力且短期没什么华丽提升的,但是从身边同学和我的准备和最后分数来看,还是有点效果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本概念是基础。西方经济学涵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领域,从供求理论到市场均衡,从国民收入核算到经济增长模型,每个概念都需清晰把握。例如,需求的价格弹性、边际效用递减法则、IS-LM模型等,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一定要多做笔记,画图辅助理解,因很多理论凭图表直观地展现出来。
掌握分析工具是关键。西方经济学强调逻辑推理和定量分析,学会使用供求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AD-AS模型等进行问题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要熟悉并能运用公式,如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的计算,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索洛增长模型等宏观经济模型。
再者,案例分析是提升理解的途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深化理解。比如,你思考为什么某些政策会改变供求关系,或者如何解释某个国家的经济现象。这样不仅能帮助记忆,也能训练经济思维。
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定期进行自我测试,检查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按错误进行反思和修正。也要关注时事热点,如国际经济局势、政策变动等,因这些都可能成为论述题或案例分析的素材。
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持续的阅读习惯,比如阅读经济学相关的期刊论文,帮助你了解学科前沿,拓宽视野。积极参加讨论小组,与他人交流,碰撞出新的理解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