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复习是从十一月开始的好像(别学我)记不太清楚了,结合着精讲精练把1000题也刷的差不多了,知识点把握住就好。但是想了下我连知识点都没把握住,短短时间根本不足以消化掉这些内容,我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只想完成任务,把握大的框架,没有考虑到细节。刷肖四肖八时凭着还存留的印象以及一点小聪明,选择题的分数不算难看就真的以为自己实力如此,其实还差的多,主要是开始的太晚太晚了,大家一定要早早开始,暑假开始比较好一些!
考研数学方面:
考前一个月左右就是总结阶段加做真题阶段:这个阶段我的感觉是复习起来很轻松,因为之前训练的缘故,我一直告诉自己:你已经由量变发生质变了,所以见到题就大概会有个思路,所以比较轻松。这个阶段主要就是每天一套真题,然后对答案,把错的题圈出来,思考为什么错了,哪个知识点的问题还是一时大意,一时大意的用斜杠圈出,然后在做一次,做对再不用管,做错把斜杠变成三角形,表明这个题知识点不清楚,下次复习可以在看看,然后在笔记本上记录对应的知识点,常常翻阅。数学一直是我的优势学科,最后考试考得低是因为我总是马虎算错数,诶,怎么改也改不了,请不要关注在这个点上了。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水平中等偏上,与政治科目相当稳定。听力和口语是我的短板,勉强通过了六级考试,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算不错,这可能是因为偶尔我会浏览英文网站或阅读英文新闻。据我理解,考研英语的挑战不仅在于词汇和语法,更在于使用英文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时即使完全理解文章和题目,也可能无法正确答题。首要任务当然是掌握词汇。我选择的是由俞敏洪主编的无序绿皮单词书,但实际上任何单词书都可以,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不能懈怠。到了复习后期,主要依赖真题来学习词汇,早期则依靠单词书。
英语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选择了丁晓钟的历年真题超精解,同时也购买了张剑的真题黄皮书作为参考和对比。我从一开始就着手做真题,从难度最高的2010年开始(结果不尽如人意)。我想表达的是,近年来的英语试题相对简单,但我们应以应对最困难的情况为准备。初期,我在阅读理解中的错误率较高,大约错了七个左右。后来我发现,我倾向于用自己的逻辑解答,而非依据文章寻找答案。考研英语需要根据文章内容选择答案,而不是凭直觉。到后期,我将阅读错误率控制在五个以内(这是第一遍的错误率,之后真题更多用于自我评估)。对于长难句,我认为真正的考验在于翻译部分,而阅读理解并不需要深入解析每一个复杂句子,只需大致理解其含义。因此,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足以应对考研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从第二次做真题开始,重点转向分析,识别不熟悉的单词、常出现的短语搭配以及反复落入的陷阱。我没有计算具体做了多少遍,只是反复练习。到最后,一眼看到首句就能大致猜出文章主题和问题所在。
作文是我较弱的部分,所以我投入了较多时间。我看了王江涛的作文书,他的风格比朱伟的更为平实,也更容易背诵。我从九月底开始研读并背诵王的作文,主要集中在真题的作文,涵盖了大约十几年的试题,其他预测题没有背诵,因为时间紧迫。后来我又买了张剑黄皮书的作文部分,但除了获取一些素材,我并没有深入背诵,最终这些素材也没有派上用场。因此,我的作文成绩并不理想,预计总分也就十七八分左右。我认为,作文最重要的是形成个人风格,单纯依赖模板意义不大,考试时可能会因紧张忘记背过的模板。最好是能总结出自己的写作框架。
考研专业课方面: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领域。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者选、企业生产决策等。这两部分都是考试的重点,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应用。
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供需理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等基本概念是基础,要熟练掌握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理解价格如何由市场供求决定,以及价格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企业的生产决策。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是常考点,需有较深的理解。
对宏观经济学,GDP核算、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内容是核心。你需理解这些模型背后的经济逻辑,并能够分析政策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变量。例如,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利率、产出和通货膨胀。
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案例结合是非常有效的。阅读经典教材,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配合做题和讨论,加深理解。关注时事新闻,将学到的理论应用于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这不仅能帮助记忆,也能提高分析能力。
复习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很重要。将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梳理出来,形成思维导图,帮助你更好地把握全局,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定期进行自我测试,模拟试题训练,熟悉考试题型,也是非常必要的步骤。
保持对经济学的热情和兴趣,理解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公式,更是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探索。只有真正热爱,在学习的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