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 " 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有效办法 "。昨天的中纪委反腐专题片,名字就很切题:
" 揭开腐败隐身衣 "。
啥是隐身衣?
前两年,《中国纪检监察报》上有个案例:俩腐败分子,在某餐厅门口,各从兜里掏出半截 20 元残币。纸币严丝合缝对齐,二人心照不宣,迅速交接 200 万元赃款。
手法影影绰绰,可这还不是题中的隐身衣。如今的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根本用不着本人出面,有的 " 以市场化和民事化手段变相敛财 ",有的玩起了影子股东、期权腐败、政商 " 旋转门 " 等新花样,早不需要三更半夜对暗号了。
" 魔 " 一尺尺高起," 道 " 就得一丈丈往上。
专题片报道江西省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唐一军案。图源:央视新闻
一
在报道江西省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唐一军案时,专题片用了个词:" 一家两制 " ——一个家庭,有人当官,有人经商,是为 " 一家两制 "。
唐一军的妻子宣敏洁,多年从事金融财经工作,2005 年下海,实控投资的公司多达 34 家,其中党的十八大后成立投资的公司有 15 家。向唐一军行贿者,大多从宣敏洁入手。
举个例子。唐一军担任宁波市委副书记时,某企业和宣敏洁公司合作开发房产项目。说是合作,宣敏洁公司一分钱不用投,只要让丈夫打声招呼,帮项目拿到建设用地指标就行。事成后,宣敏洁公司则以退出项目、股权对价为幌子,一笔就挣 500 多万元。
唐一军藏在宣敏洁身后,宣敏洁又藏在多个代持人背后,操控多家影子公司。按她的说法," 公司申报时,都是隐形持股,或由他人代持,工商登记里从没出现过我的名字,(股权结构)穿透到最后,自然人也没有我的名字。"
之所以这么设计公司和股权结构,自然是为了躲避监管。领导干部家属不能经商,这是硬杠杠。但在新型腐败、隐性腐败中,除了虚增交易环节、设置多层代理,腐败分子还通过操纵金融市场、利用金融工具甚至区块链技术、让特定关系人在请托人公司实际上班或领取超高薪酬等方式,试图把腐败行为藏匿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
不过,大数据技术为穿透这些障眼法提供了新武器。唐一军案中,专案组运用大数据手段,查询调取与宣敏洁有关公司上百家、人员上百人的工商登记、反洗钱等信息,发现这些公司的决策人和最终受益人都是宣敏洁。
反腐,也得用上穿透式监管。
纪检监察机关探索建立数字化反腐败工具箱。图源:央视新闻
二
" 白手套 " 也是专题片中的高频词。
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项目承揽、股份认购等方面谋利,非法收受巨额财物。他贪腐的一大特点,就是 " 几乎从不亲自经手 ",但家属都成了他的 " 白手套 " ——
孙志刚有个弟弟 " 孙老五 ",办企业多年,曾有企业到贵州开展业务,孙志刚一面答应请托,一面提出希望该司收购孙老五的土地项目股权,该企业最终以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完成收购;至于老婆孩子,专题片说," 孙志刚夫妻联手,父子上阵,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庭谋取巨额利益,处处设置‘防火墙’,自己在台前办事,家人在背后收钱 "。
有血缘的当白手套,没血缘的也可以当白手套。孙志刚妻子的闺蜜,就成了孙家的代持人。她给商人老板当掮客,通过孙妻找孙志刚打招呼、插手项目,从中获取巨额居间服务费,再向孙家返利。
搁以前,腐败分子往往跟行贿人直接接触联系,贿送接收财物,行受贿主体清晰明确。但现在,他们的配偶子女、同学战友、司机秘书、三姑六婶等都可能成为台前木偶,形成 " 我办事、他收钱 " 的敛财模式。这一定程度上给行为定性增加了难度。
针对这类 " 层层设防 " 的设计,纪检监察机关不断提高监督执纪执法的穿透性,从紧盯领导干部自身,发展为关注其近亲属及其他利益关系人在其主政、负责地区或部门的动态。同时,还要与税务、房管、银行、证监、海关等部门协同,加大对 " 白手套 " 等迂回隐蔽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
孙志刚弟弟孙少武出镜忏悔。图源:央视新闻
三
前面说了,魔高一尺,道就得高一丈。对付新型、隐性腐败,反腐之 " 剑 " 得更锋利。
专题片提到的大数据是破题手段之一。比如建设大数据资源池,一边引入公共资源交易等政务数据,一边整合巡视巡察、日常监督等业务数据,建立纪检监察的 " 数据字典 ",审慎开展数据取证。又比如,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及时发现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行为的苗头和倾向。当然了,加强纪检监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也很必要。
跨部门协作也是一条路。比如斩断权力与资本勾连纽带,就需要健全市场经济规则秩序,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又比如研究出台资本市场行贿行为综合惩戒办法,对行贿人实施限制市场准入等,增强震慑力。
说到底,腐败行为再怎么变,也不过是给权钱交易多加了几层乃至几十层马甲,总有各种手段予以挖掘、揭穿、展现。"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这句话应该成为悬于头顶的永恒利剑。
文 / 点苍
(文中部分资料来源:《反腐为了人民》专题片、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