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使用了1000道习题,选择用铅笔完成,做完后擦除再重复练习。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个月,需要重温所有题目。此外,将考研大纲分解为若干部分,分块记忆,若感到压力过大,可以侧重背诵“风中”的内容,旧版也可,因为变动不多。但最终仍需回到大纲,熟记每章的标题,并掌握每个章节的结构框架。这些框架在参加辅导班时,老师们通常会详细解释,因此背诵起来会更加顺畅。当基础稳固后,开始做历年真题。务必实事求是,深入理解每个选择题的来源和大题的答题思路。肖秀荣解析真题相当详尽,在这方面他做得很好。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肖秀荣的教材,尤其是预测卷,他的内容更贴近实际。我发现我在主观题上的表现优于客观题,虽然对于客观题的多选题有些犹豫,但在主观题上我能清晰表达观点。因此,对于政治主观题,一定要充实回答,这要求我们深度理解和大量背诵!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我是每天2个小时英语,3个个小时专业课,其他时间基本每天只学习数学,教材看完后其实并不太明白,然后从知识到题目再反复看,尤其是以前忽略的书上的定义定理这些东西,后面做题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然后开始认真地做(不是看,这是最重要的)高数18讲,并把一些觉得很难懂的部分做上标记。10月初把复习全书做了一遍,这个时候很多同学似乎已经开始刷真题了,这个时候心里也急,但是我觉得我第一遍做全书的效率很高,有些人虽然把全书刷了三四遍,但是效果仍然不好,就是因为他们是在看而不是在做。我有很多总结的规律方法,还是比较实用的,有一些不懂的地方直接问老师就ok了,但一定注意要做上标记,然后我开始做1000题,通过做题检测一下自己模糊的内容和概念,及时返回全书或者课本查看相关概念,1000题太多了我没有全部做完,但是在做1000题的同时时常返回全书的同时我已经是在二次复习全书了,然后我开始看第一次复习全书时重点标记的题,两遍的复习下来,数学的整体框架基本都有了,
考研英语方面:
建议依照艾宾浩斯的记忆衰退理论来规划各种学习计划,不仅限于英语,也适用于专业课程或政治理论。可以采用图表等工具,按时间顺序追踪你的复习进度。我个人的习惯是先完成每日复习,再开始新的学习内容,以巩固记忆,确保学到的知识在长期记忆中得以保留,即使临近考试也能避免遗忘。对于新题型和完形填空这类题目,我倾向于在考前半个月左右开始集中做过去三年的真题。原因有两个:一是新题型相对简单;二是完形填空的训练成效可能不太显著。
考研专业课方面:
电子信息科学专业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度要求高的科目,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逻辑等核心领域。在电路理论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电路定律如基尔霍夫定律、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电容、电感的串联并联计算,是非常基础的部分。对电磁场理论,要深入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掌握静电场、稳恒磁场和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信号与系统部分则需理解各种信号的性质,掌握LTI系统的分析方法,尤其是拉普拉斯变换和傅立叶变换的应用。在数字逻辑中,布尔代数和组合逻辑电路,以及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是关键。
学习这些内容时,我建议采用“理解-应用”的模式。理解是基础,凭阅读教材、听讲座或看视频,确保你能清楚地知道每个概念是什么,为什么它会这样。但仅理解还不够,你需凭做题来应用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对电路和电磁场这类偏重于计算的课程,大量的习题练习必不可少;对信号与系统这样的理论性科目,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各种变换工具是关键。
,我强烈推荐使用模拟考试的方式进行复习。这不仅能帮助你熟悉考试的形式,还能你在实际的压力下测试自有的水平,找出知识盲点。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也是提高记忆效果的好方法,将复杂的知识点用图表或者流程图表示出来,更直观地理解。
团队学习也很重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互相讲解,既能提升理解,也能激发新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